第一夜
哲人表明自己,所尊崇的学派,是一位叫阿德勒的心理学家所创立的,他并不惊讶于青年的茫然,很显然,大众所熟知的心理学主流,就是弗洛伊德和将前者信奉为神明的荣格。
而阿德勒作为与弗洛伊德同时期的心理学家,更多的可以说是哲学家,他将自己的理论命名为“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为了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反观这个青年,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执着地与哲人辩论他的“世界简单论”,是因为他自幼就缺乏自信,并且对自己的出身,学历和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而结果呢,他过分在意别人的目光,无法衷心祝福别人,常陷入自我嫌恶的痛苦境地。
于是,二人开始了第一夜的辩论。
首先,青年提出,人们之所以期待改变,那是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改变。
紧接着,他讲起了自己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多年躲在自己的房子里,无法出去,虽然他极度渴望,也会对社会有用,但是他只要踏出房门,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
据他假设,这个朋友可能因为家庭虐待,缺少爱,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心灵创伤。也就是说,他的过去,决定了他的将来。
但是哲人认为,这就成了“决定论”,过去将会决定未来,根本无法改变。而他所主张的,过去只是现在的“目的”,而不是原因。
也就是说,这个朋友只是因为不想出门,而用过去营造出了不良的情绪。甚至一些生理上的不良反应,都是真实的,但是都是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刻意营造出的。
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如果一直依赖于“原因论”,那世界就会止步不前。
哲人举了例子说到,假如你得了感冒,去看医生,医生只告诉你,“可能是因为昨天穿的太少或是淋了雨”,显然是不能让你满意的,因为你的目的是缓解病痛。
虽然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论,因为其简单的逻辑和最终得到验证的喜剧发展让人信服,但是阿德勒坚决反对这一点。
也就是说,不是这个事情的成败本身造成的心理创伤让我们痛苦,而是我们赋予这些事情或经历的意义,让我们无法自拔。
也就是说,过去的种种不幸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都是自己赋予的意义,让我们选择了消极的生活方式。
青年人十分不解,自己的朋友怎么可能主动把自己憋在房子不出去,表现出恐惧外界呢。
哲人这样开导他,如果他长期处于缺乏爱的环境,他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呢?
是父母的关爱与自我反省。
所以只要把自己关起来,那么父母必然会为了让他恢复“正常”而关心他,反省自己。
这样,朋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但是他真的回归社会后,谁又会关注这么一个平凡的人呢,甚至一个loser。这就是闭居者的心理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