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刘润老师的一篇文章《结果。原因。模型》。文中一个重要观点是:普通人改变结果,顶级高手改变模型。让我联想到前不久跟女儿之间发生的小插曲,突然觉察到自己教育方法的问题。
事情发生在一个送女儿上学的早上。公交车驶来后,依然是让女儿先上车,我随后上车刷卡。女儿上车后,没有及时去占座,而是站在那里等着我。我第一反应是:1、挡住了后面的人通过;2、还可能占不到喜欢的座位。等我们坐下后,我就有些焦急的问女儿:你上车后怎么不往前走呢,后面人都过不去了。女儿看看我没做声。我抱着非要搞明白的想法又问了一句:你为什么呀?女儿看了看我说:妈妈,这个车是新换的,没有了之前我们喜欢的座位。如果我进来占座,也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位置。我这才明白,原来女儿是怕自己做出事情导致没有及时往里走。
读完那篇文章后,联想到我自己的行为,其实就是在普通人改变结果的层面努力。还有很多家长,经常会在孩子出问题时采取这种结果的制止或指责。我们只是想短平快的解决问题,却从未想过这仅仅是术上的努力。而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在“道”,也就是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
女儿上车后不去占座,是结果。而女儿怕自己做出错误的选择,是原因。那支持她内心的选择系统,就是模型。当直接改变结果时,我可以说:你以后上车赶紧往里走,别挡路。如果这样,女儿下次坐车时也许记住了。但无法保证她在做其他事情时,就不会有类似的问题发生。当我了解原因后,如何从模型上入手解决问题呢?
我觉察到:1、女儿很擅长感同身受,非常棒。她在意我的感受,但同时就会忽略自己的感受。如果在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长期会导致自己受委屈不说,会很辛苦。2、女儿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很有勇气,也非常信任我,我很欣慰。那在第一个问题上,需要耐心沟通去改变和引导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1、相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
凡事都先自己尝试做出选择和决定。如果不对,我们反思原因。对的,也总结经验。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决定先从自己的喜好开始。选择你喜欢的,你认为好的、对的即可。这样可以培养孩子自我的概念,开始了解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才能在后面的选择中更坚定、从容,也会在同伴中表现出自己的主见。
2、不害怕犯错
人无完人,谁都会有错误。了解什么事情不能做,坚决不做。但犯了错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自己的老板,要对自己的事业负责。只要自己能负责的事情,放手去做。鼓励孩子犯错,支持孩子多探索,在尝试中收获勇气,在探索中开阔眼界。
3、觉察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替别人着想时,她是怎样的情绪?快乐的、委屈的、自卑的、还是悲伤的?如果孩子的行为并没有造成对自己的伤害,消费自己的心力,那没有问题。说明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如果孩子的行为造成了自己的情绪低落,就要敢于表达的自己的想法。这里不是怂恿孩子去指责别人,而是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如果因为你喜欢就把我的玩具让给你,我感到很失落。把“你”替换成“我”,表达的效果就变成了输出感受,大大减掉了火药味。
从模型的层面解决问题,也是从“道”的层面解决问题。不仅帮助孩子分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还增进了亲子关系。重点是这种能力的习得,孩子还可以迁移到很多其他场景。
生活在快节奏的洪流之中,手机、互联网帮助我们短平快的解决了很多生活、工作的问题。但在育儿方面,且不可术上勤奋。看似节省沟通成本,短平快的解决了孩子当下的问题。却从未考虑过结果改变了,类似的问题会反复再次出现。而我们的成本就变成了无限投入成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