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三,第一节要进行教研,这次的教研题目是《课堂中的激励性语言》。
主持人从激励型语言的概念、作用及方法上分别阐述了激励性语言在课堂中的应用。并且列举了三个不同的学习场景,让教师当场讨论,遇到这种情况如何激励学生的兴趣度?然后各自发言。我很喜欢这样的谈论方式,集思广益,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教研中提出激励性语言分为口头激励、肢体激励、书面激励。我有一些自我看法:
首先,课堂中我们应用最多的就是口头激励,但“你真棒,真好,不错”这些语言比较苍白,并不能激起更多孩子的兴趣,激励更要抓住细节,在细节的优点上提出意见,孩子们更乐于接受,比如我认为你的普通话很好,表达很清楚,如果加上一些成语就更优美、更高级了!又或者说我觉得你说的很有意思,如果能分层次表达,大家也更容易明白”等等。有的老师提出这样的评价鼓励会不会太过于“肉麻”?其实这样的语言如果出自于真心的,成为自己的课堂常规化激励,它就会自然而然地一种流露,并不会让人觉得矫揉造作。
其次,对于低年级,我们要更善于利用肢体语言,比如摸摸头,拍拍肩,看似一个小小的动作,都能给予孩子很大的鼓励,让孩子从这些动作中感觉到老师的亲近和喜欢,对于高年级则更要善于使用书面鼓励,特别是六年级这样面临毕业的班级,处于敏感的状态,我们可以用鼓励的书面语言和他们交流,达到激励作用。忽而想起李镇西老师,在班级管理中就很善于利用书面激励,这样的激励看似在交流,其实激励在潜移默化中就影响了孩子的心理。
第三,任何的激励的前提是必须是客观公正的,是孩子们认为正确的公平的,一旦激励在孩子们心中留下埋怨的种子,那再好的激励技巧,都达不到孩子们的内心。
第四,充分夸奖别人,激励本人。比如对于课间操不好好跳绳的人来说,可以先采用忽视,然后指着中间的位置说,嗯,那个男孩子跳的很标准,双臂摆动有劲儿,双脚跳动有力,特别标准,然后紧紧着夸另一个男孩,另一个女孩……不指名道姓地夸,让每个孩子都觉得是不是在夸我?是不是我做好了老师就会夸到我了?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抓住细节激励,这些细节会反复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能起到很好规范的作用。
第五,可以开展这样一个“听听大家夸夸我”的活动,特别是后进生,让他们在夸夸中树立自信心,有时候同学们不用夸得特别对,但抓住一点使劲夸,夸到他不好意思,就成功了!人都有一种心理,比如,你夸一个人特有爱心,这个人就会特别注意保持自己的爱心,时常表现自己的爱心。所以有目的的夸也是一种激励!
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技巧很多,有时候我们都明白,但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会忽视应用,“磨刀不误砍柴工”,其实任何学习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勉励自己,不要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丢失重要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