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618、双11,各种人造节日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现在妇女节已经不叫妇女节了,三八妇女节改叫女神节,什么要改名?因为妇女在今天的语境下,更多指代年龄偏大的已婚女性,年轻的女人们不喜欢这个词,当然,已婚女人同样不喜欢,但每一个节日都是一次促销商品的机会,精明的商家当然不会放过,所以他们要改名,要包装,要让女人们都活在溺爱中,乖乖花光钱包。这就是21世纪,一个消费主义至上的时代。
什么是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把个人的物质满足和快乐放到第一位的消费思潮或风气。该思潮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新的消费品,背离人的实用需求,不再把消费当作手段,而看成目的本身,为消费而消费。
消费主义兴起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50、60年代扩散到西欧、日本等地。20世纪初美国福特的出现带来了大规模的生产消费,但30、4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和随后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人类处于痛苦的漩涡中,为了摆脱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采用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开出的药方:鼓励消费、增加投资。二战后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人们对消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主义作为企业借助广告等大众传媒手段而传播的意识形态,成为现代消费生活中的主流价值观。
消费等于幸福?
卢卡奇曾指出:消费文化是一种肯定文化,它为社会提供一种补偿性的功能,它提供给异化现实中的人们一种自由和快乐的假象,用来掩盖现实中的真正缺憾。幸福被等同于消费,幸福的“大小”取决于物品的“大小"。但消费果真能给人们带来自由与幸福吗?从表面上看只要有钱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消费。但实际上,人们是按厂商的意图,按广告上的意旨来消费的。在消费领域中如同在劳动中,人们也不是自由的。
消费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消费只是给人虚假的幻象,让人类以为自己的生活很幸福。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幸福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变成一串数字,一个标签,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水平,购买对应的幸福程度,消费便等于幸福。我们可以回过神来想想:新款手机、电脑、衣服、食品……,这些东西真的需要吗?值得一发工资就马上跑去兑换吗?
也许不需要,但控制消费就能幸福吗?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类不知道,人类已经习惯了生活在他者编织的故事,这是一场梦,还不能醒过来,如果醒了,无尽的痛苦接踵而至。电影《黑客帝国》尼奥把人类从母体中救出来,获救者得以见到真实的世界,然而,有些人无法接受真实世界的空虚,想要回去。
这是一个讽刺,大部分人类活在幻象中,而且无法离开。
过去·现在·未来
历史的发展,把人类带进消费主义时代,几千年过来,人类演绎了许多剧本:狩猎、宗教、战争等,看起来,现在的剧本是最好的,没有那么多野蛮、没有那么多角色、没有那么多短暂……人类活得更像人。
今天,消费市场的符号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与之相关的理论也形成了各种系统,多到,人类都不够用了。
以后肯定会有更多符号诞生,供给人类消费,但,我认为这种消费方式会有转向,反正意义都是人类制造的,变成完全虚拟的也没什么区别,毕竟目的都是打发无趣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