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
1
曾经看到一个妈妈的朋友圈,点赞爆棚。
这位妈妈有个10岁的女儿,懂事得让人心疼。
她一个人放学回家,一个人去菜市场买菜,一个人麻溜做饭。
你可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可小女孩的父母都是中医院的医生,自己还是独生女。
爸妈上班忙,下班又晚,懂事的她主动包揽了做饭这件事,从洗菜、切菜到做饭,不慌不忙,井井有条,感动的妈妈在朋友圈晒起贴心的女儿。
张晓红没想这一晒,点赞爆棚,评论无数,还引发了热议。
很多人羡慕这位妈妈有如此懂事能干的女儿,但小码世界同时听到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痛点:
有网友说,自己是80后,小时候也经常帮爸妈做饭、做家务,为什么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在30年后的今天,一个孩子做饭会变成新闻?
五一劳动节的时候,和几位宝妈在群里讨论,要不要让孩子做家务?
有人说,孩子那么小,哪里舍得让他们干家务,万一磕到碰到怎么办?
也有人说,让孩子学这些干嘛,他只要把学习搞好,将来考个好大学就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只要学习好”已成为很多父母的共识。
所以,这位妈妈放手让女儿做饭的事,无异于一股清流,才得以在网上发酵。
其实,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舍得用孩子,“只知道疼爱孩子,不舍得用孩子”已成为当今父母爱孩子的误区。
2
“我这套浦东的房子280平,是我23岁的儿子送给我的,你们的儿子会买房子给你们住吗?他可能还指望你吧?”
这是一位犹太裔上海妈妈面对镜头时的原话。
这位妈妈可不是吹牛,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儿子不到30岁就成了亿万富豪,成功的同时,还孝顺母亲。
到底什么样的教育,养育出优秀且孝顺的孩子,我们可以看看沙拉的故事。
照片中的女子,就是沙拉·伊麦斯,虽有着外国人的面孔,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离婚后,她带着三个孩子前往了以色列。
挣钱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一直是她的头等大事。
语言不通的她只能选择去自己创业,历经波折后,她想到了卖春卷。
有着中国妈妈惯常思维的她,一边卖春卷,一边带孩子,即便再苦再累,从不舍得让孩子搭把手。
所以,她的日常是:每天送孩子去上学,赶紧开始做春卷、卖春卷。
当孩子放学后,沙拉就不再营业,而是在小炉子上给孩子们做晚饭。
“妈妈再苦再累也没关系,只要你们能好好学习”,这是沙拉对孩子寄予的唯一厚望。
虽为生活、为孩子疲于奔命,但在沙拉看来,这是一种快乐的付出,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沙拉,有天却因邻居的一席话而惊醒。
那天,当3个孩子和往常一样,围着炉子坐等开饭时,邻居过来大声训斥:“你们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帮助妈妈,而不是像废物一样,看着妈妈忙碌。”
说完又对沙拉吼道:“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明明已经精疲力尽,却被别人指着鼻子骂自己不称职,委屈的沙拉忍不住直掉眼泪。
邻居解释说:
“在以色列家庭,孩子都是需要参与家务劳动的,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和照顾,你这样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听了邻居的话,沙拉决定让孩子参与卖春卷,从中得到酬劳,两个儿子的表现让她惊喜。
二儿子直接将春卷批发给了学校餐厅,薄利多销,赚取了利润。
大儿子的方法更出人意料,他借免费品尝春卷的噱头,在学校开展了由他主讲的“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前提是需要购买入场券。
沙拉说,难以相信在短短数日内,之前只会黏着她撒娇的娃娃,摇身一变成为精明的小犹太商人。
除了让孩子们卖春卷,沙拉还专门设计了值日表,让孩子帮忙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可以说,家务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在妈妈“冷酷”教育下,孩子们不仅感恩妈妈的辛勤付出,更是从小就找到了今后人生的方向,善于经商的两个儿子,不到30岁就拥有了亿万资产,女儿也当上了出色的外交官。
孝顺的儿女为沙拉买了大房子,可我们的身边却总是发生着 “小伙当街殴打父母 ,只因嫌弃父母买的婚房太小”的新闻。
3
有人问,为什么许多父母总是培养出白眼狼?
沙拉写的书《特别狠心特别爱》有一段这样的话:
“许多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朝他们索要!”
舍得用孩子,让孩子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劳,感恩父母的付出,更能在体验中收获成长,培养出适用一生的能力和素养。
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4
还记得轰动教育界的魏永康事件么?
17岁神童魏永康,在别人还没有完成高中学习时,他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中科院。
按理说,如此成绩优异的高材生,该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却不料,还没有取得研究生学历,就被学校勒令劝退。
劝退的理由,让人瞠目结舌——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下雪天还穿着单衣、拖鞋在校园里穿梭,从来不知道打扫卫生,臭袜子、脏衣服在寝室随处可见,甚至连正常的和同学的交流也无法做到。
有人比喻他是“学习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母亲。
和很多爸妈想法一样,魏永康的母亲认为,孩子成绩好,将来才有出息,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儿子插手。
当儿子被退学那一刻,怒气冲冲的母亲来到学校责令儿子:“这么好的机会,你不争气,你不如去死好了!”
可悲可叹,明明是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如今却又怪我不会飞翔。
诗人于戈曾说:
“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孩子像一把刀,闲置久了就会生锈,失去原有的锋芒。
再爱孩子,也要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让孩子经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你越不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5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有这样惊人的结论:干家务的孩子和不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
研究还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想起我一个重男轻女的亲戚,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让女儿洗衣做饭做家务,而被视若珍宝的儿子,从来都不用做任何事,可谓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后来神转折出现了,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儿子连大学都没上。
曾国藩说:
“看一个家庭的兴败只看三个地方,其中一点就是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
美国豪门洛克菲勒家族传了六代,从没出过一个败家子,就因为承袭了从小让孩子记账和做家务的家规。
舍得用孩子,关乎孩子一生的成才与幸福,是伴随孩子一生的隐形财富。
在美国,几乎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会自己做家务,这不仅能够从父母那里挣到一些零花钱,还间接培养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哈佛大学有学者调查后得出,爱干家务和不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人离婚率和心理患病率也相对较低。
中国的孩子相比之下,做家务的能力就逊色很多,因为父母传达给孩子的观念是,只要把书读好,把功课做好,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你做,父母的这句话无形中抹杀了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孩子错失了掌握生活技能的机会!
学习固然是重要的,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回归到生活本身,掌握生活技能,料理好日常生活,这何尝不也是一种学习。
父母不必担心做家务会耽误孩子时间,其实让孩子做家务的好处远比咱们想象的多:
1. 劳动也是种运动。如果孩子每天功课太多,没有时间去运动,那么做家务就成了最好的运动方式。不同的家务使用到身体肌肉部位不同,擦桌子可以帮助孩子锻炼手臂的肌肉,拖地可以锻炼到孩子背部和腰部肌肉。
2. 做家务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务对于父母来说可能是沉重的负担,但对于孩子来说是能体现自身能力的任务,每当完成一项任务,尤其是收获到父母的肯定时,满足感油然而生。
3. 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当孩子自己做家务后,他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通过付出,才会更加珍惜和体恤父母。很多成年人,大概从小被灌输的就是“只要读好书就行了,其他的不需要你承担”,结果当他自己走进婚姻后,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我只要赚钱养家就好了,其他的我不需要承担,这就会造成很大的家庭问题。
4. 收纳和整理能够培养孩子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有理论说,家里整洁干净的孩子,逻辑思维比较清晰,这句话不无道理。尤其是当孩子在做收纳和整理时,其实也是在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条理性。
很多家长会说,孩子不愿意干家务活,怎么说都没有用,干脆还是自己来。好逸恶劳是人类的天性,孩子当然愿意坐着看电视,吃零食,但是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培养孩子自觉做家务的习惯。
小码世界认为咱们可以借鉴美国父母的奖惩机制:
1. 物质奖励。父母可以将一周的劳动任务列下来分配给孩子,每天检查,周末做一次总结。根据完成的质量和程度奖励零花钱或零食。
2. 精神奖励。父母要经常给与孩子鼓励和肯定,即便是孩子做的并不好,也要鼓励孩子,帮助孩子下一次完成的更好。
3. 适当惩罚。当孩子不配合完成任务,或是完成质量太低时,父母可以给予适当惩罚,例如取消孩子的户外活动,或减少零花钱。让孩子认真对待家庭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