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网:本文封面图为雄安新区,分章节插图为唐山、保定和石家庄。
本篇没有前言。
名义GDP与实际GDP
在媒体上各类关于一省一市GDP数据的报道中,名义GDP、实际GDP、GDP名义增速、GDP实际增速等概念总是交叉出现,让一些缺乏经济学基础的朋友,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今天,我们不妨对此进行一下知识普及。
名义GDP:即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的变动可以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实际产量的变动,另一种是价格的变动。也就是说,名义GDP的变动既反映了实际产量变动的情况,又反映了价格变动的情况。
通俗讲(非精准,仅为方便大家理解),名义GDP即用今年的价格计算服务和商品的总价值,不考虑物价因素(通胀或紧缩)。
实际GDP:是用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衡量在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中的产品产量的变化,以相同的价格或不变金额来计算两个时期所产生的所有产品的价值。
通俗讲(非精准,仅为方便大家理解),名义GDP即用去年的价格,计算今年的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是去除物价因素后的结果。
GDP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这里来举一个关于水果GDP的小例子(非精准,仅为方便大家理解)。
假设去年的时候,一个果园生产了100个桃子,并且以1元每个的价格全部卖出。那么当年该果园的名义GDP,就是100×1=100元。
到了今年,这个果园产量增加了,生产了200个桃子,并且桃子的市场价也上升了到了2元。那么该果园的名义GDP就是200×2=400元;实际GDP则是200×1=200元。
那么今年的GDP名义增速,就应该是(400-100)/100=300%;而GDP实际增速,则是(200-100)/100=100%。
了解了GDP名义增速和GDP实际增速后,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在一个处于良性发展阶段的经济体中,GDP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谁应该高于谁。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在一个良性健康发展的经济体中,每年的货币会保持在一个“微通胀”状态。这样既可以满足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辅助刺激经济进一步增长。
对应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就是正常状态下,每一年我们的收入都会比上一年有所增长的同时,物价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这个数据,一般由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进行衡量测算。
这样一来有什么好处呢?比如百姓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了,企业的销量和利润也不断上升了,国家税收和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加了等等。
所以,正常情况,经济体的年度的GDP实际增长,都会低于名义增长。比如众所周知,2018年中国实际GDP增长6.6%,而名义增长呢?9.7%。
目前世界上,选用GDP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国家都有之,中国是采取实际增长的国家。采取GDP实际增长方式衡量国民经济,一方面排除了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物价上涨较快对最终数据造成的干扰;但另一方面也成为部分地方政府掩饰经济失速的“遮羞伞”。进而造成“实际GDP不实际、名义GDP才实际”的乱象。
伴随着近几年严格统计执法风声的趋紧,调整GDP数据挤水分,成为了全国多省市的“共识”。
而如果在调整当年GDP规模的同时,没有对历史GDP数据口径进行修订,就会使得通过公布的GDP规模进行计算的名义GDP增速大幅偏离公布的实际GDP增速。
例如,通过辽宁(2016年)和内蒙古(2017年)公布的GDP规模计算的名义GDP增速分别为-22.4%、-11.2%,而公布的实际GDP增速分别为-2.5%、4.0%。
2018年河北各地级市GDP
再例如,2018年的河北——
我想说又不方便说的所有话,都在上面这张表里,大家慢慢看即可。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本文标题“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取自我个人非常偏爱的河北本土乐队万能青年旅店的《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我认为河北当下所处的局面,以及为什么河北会走到当下的局面,都可以从这首歌中得到答案,所以在结尾特别分享给大家(由于不方便插入在线音频,大家到各音乐APP搜索歌名即可)。
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
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在八角柜台,疯狂的人民商场
用一张假钞,买一把假枪
保卫她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
夜幕覆盖华北平原,忧伤浸透她的脸
河北师大附中,乒乓少年背向我
沉默的注视,无法离开的教室
生活在经验里,直到大厦崩塌
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