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的“行业篇”:顺应所在部门领域的行业环境,切入中观场景,以典说“事”,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动工作,达成目标和任务。包括工作推动、组织管理、精神状态、改革创新、廉洁自律等方面。
01. 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
【范文】
反浪费、重节约,为何被如此看重?勤俭节约是一个人最基础的良好道德品质之一,可以“孕育”众多其他优秀品质。《元史》里有句名言:“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徐特立同志说过:“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从反面看,“浇风易渐,淳化难归”,浪费不加约束便会滋长奢靡腐化之风。正所谓,“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从各方面厉行节约,才能打开净化社会风气、培育健康风尚的突破口。(选自2021年6月22日人民日报论坛《以俭修身 以俭兴业》)
【典故出处】
语出明代宋濂《元史·乌古孙泽传》,“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引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做官的如果不俭朴,就不能保持廉洁;如果不能保持廉洁,就不能修养品德。
【典故解读】
这句典故“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出自元朝名臣乌古孙泽之口,他本人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件布袍穿了数年,妻子儿女衣着简朴,人们都在说他,但乌古孙泽全不在意。成语“朴素无华”也是出自这段引文。
据《元史》记载,乌古孙泽性情刚毅,才干过人。踏入仕途后,能兵善战,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先后得到丞相阿术、元帅唆都等人的赏识。乌古孙泽极具政治远见,政绩突出,同时生活节俭、爱民如子,是一个正直清廉、勤政为民的官员。
【场景应用】
“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这句典故常用于论述“俭”对于“廉”和“德”关系的场景中,它告诉我们,俭与廉本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体,“俭”不仅可以养“廉”,还可以养“德”,用来净性修心。
因此,若要为官清正廉明,施政厚德载物,“俭”为不二法门。奉行节俭,这不仅仅是为官处世的法宝利器,更是从政为民的道德根基,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
【范文赏析】
范文中引用了《元史》中的这句典故,表明“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最基础的道德品质,可以“孕育”众多其他优秀品质。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清廉是为官之本,也是为官之德,为官要清廉,要涵养官德,就必须从“俭”做起。
02.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范文】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腐败之所以滋生蔓延,必有其土壤和温床。山西目前的腐败情势,客观上是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造成的长期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提供了各种各样权力寻租的可能。加之一些制度上的漏洞和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造成了政治生态上的枝枝蔓蔓、拉拉扯扯,模糊暖昧。其实,山西污痕政治生态的形成,更重要的主观原因,还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总开关”出了问题,丢掉了信仰,忘记了宗旨,淡漠了人民。是一些党员干部极端个人主义和极度的私欲膨胀,酿成了如此沉痛和深刻的教训。(选自2014年9月12日山西日报社论《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是反腐》)
【典故出处】
语出北宋苏轼《范增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物品总是自己先开始腐烂,然后虫子才会寄生在上面。比喻事物总是自己先出现了弱点,然后才有外物侵入。
【典故解读】
这句典故源于楚汉相争,范增为项羽设计鸿门宴,欲借机杀掉刘邦,但是项羽妇人之仁,让刘邦逃脱。于是,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中计,最终被刘邦所灭。
苏轼在《范增论》中,借用“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这个典故打了个比方,说明人必定先有了疑心,然后谗言才能够听得进去,从而指出,正是因为项羽生性多疑,才听信谗言,被敌人利用,招致惨败,否则陈平即使再聪明,也难以离间一个没有疑心的君主。
【场景应用】
“物先必腐而虫后生”这句典故,道出了官员腐败的一般规律。我们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官员贪腐必然是内因为主,是自己先放松了自我要求,才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自己在违纪违法的道路上也越陷越深。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句典故还揭示了为政者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性。腐败问题的关键在于腐败者自身道德素养不高,在金钱和美色面前,把控不住诱惑。因此,我们要自重、自省、自警,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
【范文赏析】
范文引用“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这句典故,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山西腐败情势的根源,看似是一些外部的特殊因素造成的,但是根子上还是内因在起作用,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总开关”出了问题,极端个人主义和极度的私欲膨胀,造成了山西污痕政治生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