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你去看《into the wild》吧,大多数中产家庭都孩子都有这种倾向,有的比较严重,有的就是想想而已,我是比较严重的。
这是看电影之前的铺垫,这种出走的想法大概时常会出现在自我认识混沌的人生阶段,有的长,有的短,有的成名,有的默然。比如就是电影里面的克里斯,外人看来一帆风顺的人生:成功的父母,亲近的妹妹,学业有成,即将升入名校,青春年少······
但是他不顾一起地出走了,改名换姓,不愿意被找到,遗弃所有,钱也烧掉,他觉得自己并不需要。然后为农场主割麦子,遇到的年老的嬉皮士,沿着河流飘到了墨西哥,扒火车回美国被打,在嬉皮士营地与可爱的姑娘分别,拒绝收养他的军人,到阿拉斯加的荒野,看书、写日记、打猎、与自己对话······
看到最后,我反而不期待更不在意结局了,不管他是在死在荒野还是回家生活,都是可能的选择,都能让我信服和接受,欣慰的是,他说他要死了,他有快乐的一生。
在妹妹的旁白中,克里斯的部分内心逐渐有了呈现,他之所以那么急切决绝地要斩断过去的一切上路去,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父母不恰当的结合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他渴望自由,渴望真实,正如与韦恩在小酒馆激情澎湃的辩论一样,每一个社会角色和身份都让他觉得虚伪,他要绝对的自由,要只有荒野的真实。
当他需要筹措到阿拉斯加的路费而打工时,似乎并没有想起自己烧掉的现金;当他与简聊天时,作为同样在路上也同时是一位母亲的嬉皮士,简说孩子们总是对父母太绝情时,他沉默不语;当喜欢的Tracy挽留他时,他决绝地离开上路;陪伴了一段时间孤独的Ron,他依然坚持去阿拉斯加······每一个人都不能让他停留,每一个未来对过去的提问他都拒绝思考,更不接受。
一路到达阿拉斯加,在废弃的公交车上生活,打猎觅食,看书写字,自言自语······
我从不怀疑荒野的真实,我也曾看托尔斯泰和梭罗,我甚至也十分向往那样的孤寂,放空之后与自己的对话,即便我并不能像他那样能够在野外生存,在没有出走的日子里,我也有遇到未来对过去的拷问,正如简说孩子对父母过于绝情一样,对每个人的质疑也不再那么严苛。每一个幸福光鲜的背后,总有一些伤害和苦楚,正如每一个物体能被阳光照射也有阴影相随,我当然热爱自由,热爱真实,每一个简单的品质都因为它的纯粹显得完美和高尚而让人终身追求也始终求而不得。
前段时间,豆瓣的推送上说,文艺青年才是不生孩子的主力军,而且不论你征税还是奖励,都不能改变他们的心意,举例就是朴树、周迅、李健等,因为他们追求完美,自己的准备和社会的现状都不能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克里斯也一样,外人看似美好的生活下,也有他不愿面对的一面,摒弃一切只为追求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望,美好当然值得追求,也应该成为生活的希望,可谁又不是在残酷的斗争中接近美好,谁不是像城池一面展露美好又包容残酷,心里又有像孤岛一般永远无法抵达的盼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