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第1节 什么是临界知识?
《好好学习》一书的作者是成甲。成甲被罗辑思维节目评选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他在第九课堂开设的《个人知识管理课程》,评分高达9.95分。
本书受到了罗辑思维首席执行官脱不花、著名天使投资人李笑来、简书一哥彭小六等众多大咖的一致推荐。
你是否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面临过这些问题?比如,上了干货超多的课程,却什么都没有记住;又或是,自己明明很努力,但进步却很慢。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
这本书可以改变学习思维,帮助我们构建全新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不但“知道”,而且可以“做到”,帮我们把知识变成资产,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了解具体方法之前,请你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
知识和临界知识的差别
我们学了很多年的知识,但对于知识的定义往往是模糊的。例如,一个字有四种写法,这个属于知识吗?公众号的文章、各种视频音频课程属于知识吗?
成甲老师对此的看法一针见血。他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只能算是信息,只有那些能够改变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例如,我们看完一篇文章,觉得备受启发,但之后生活照旧,那么,这篇文章对于我们来说就只是一个信息。
可如果我们受到启发之后,进而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改变了做事的方法,那这篇文章才算得上是“知识”。
简而言之,所谓“知识”,就是那些能够改变我们行动的信息。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知识给我们带来的益处都是一样的呢?
不是的,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益处,而有些知识的益处和威力明显要比其他知识更大。
这些知识能够更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而且,当这些知识的储备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产生惊人的威力,产生一种“叠加放大”的效应。成甲老师将有这种威力的知识称为“临界知识”。
为什么称之为“临界知识”呢?
这个定义其实是套用了核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临界质量”。临界质量指的是:要产生核爆炸需要一定的裂变材料质量,只有突破这一个临界值,才能产生惊人的爆炸。
而知识亦是如此,有些知识是可以发生裂变,并产生巨大影响的。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呢?
临界知识的特征
在过去,知识的数量是有助于构建认知优势的。也就是说,知道得越多,往往在市场上就越吃香。
但现如今,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获取已经变得非常便利了。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海量信息,所以,知识数量再也无法成为一种优势,而更加关键的是认知深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来对比一下简单认知和深度认知之间的差别。
1. 从形式上看:简单认知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认知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 从思考方式上看:简单认知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进行思考得出的;而有深度的认知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有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 从最终的效果上看:简单认知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认知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
学习临界知识的两个心态
了解了临界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特征,接下来我们来讲解一下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介绍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反而要先谈谈心态问题呢?
因为,如果我们追求的只是小幅度提升,那么只需要掌握或者改进一个新方法即可;但如果我们想实现的是大幅度的提升和质变,那么我们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底层认知。
所以,想要学好临界知识,我们先要解决的是心态问题,然后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接下来,让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心态1:绿灯思维
在学习的过程中,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习惯性防卫。
例如,有些人听到和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时,就会感觉受到了威胁,急于反驳,急于证明自己的观点才是合理的。可是,如此一来,我们学习再多的新方法和新观点都是没用的,因为下意识的反驳和抗拒,把自己放入了一个无法自我提升的境地。
那么,要怎么做才可以减少习惯性防卫呢?
第一, 当我们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引导自己先倾听,再沟通。
告诉自己:“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或者“这个观点虽然和我过去的做法不一样,但一定有它有用的地方。”积极地去考虑新观点里面有价值的部分,而不是一味地反驳。
第二, 区分“我”和“我的观点以及行为”。
容易产生习惯性防卫,是因为我们常常把自己和自己的观点或行为绑定在一起。当别人说我们的项目做得不好时,我们会觉得对方质疑的不是该项目,而是我们个人。
所以,我们要把自己和自己的观点、行为剥离开来。如此一来,当别人对我们的观点或者行为提出意见时,我们才能从不同角度得到启发,进而得到成长。
心态2:以慢为快
社会变化得越来越快,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常常追求快速成长。
想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里建立竞争优势,学习和成长的速度当然重要。但是,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并不意味着学习的过程要很快,相反,越是需要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是需要下慢功夫。
“以慢为快”的概念来源于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对策。当年,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太平天国军,靠的就是这六个字。
“结硬寨”指的是湘军到了一个新地方之后要马上扎营。选好了关键要地之后,立刻修墙挖壕,而且必须要在一个时辰内完成。
在战争中,不论敌人看起来有什么漏洞,曾国藩都会抵制追击的诱惑,让部队死死地守住关键要地。
而“打呆仗”指的是,湘军每到一个城市边上,他们都不会与太平军开打,而是就地挖壕,而且每天都在挖,直到把整个城市的外围全都用壕沟隔断,断粮断水,把敌人拖死。
因为曾国藩的这一对策,13年的战争里,除了少数几次有超过3000人的伤亡,其他战争都是用极少的伤亡获得了胜利。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把“结硬寨,打呆仗”的心态用在学习上呢?
第一,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
只有对重要的核心知识有了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得游刃有余。但是,在学习中我们往往一遇到阻塞,就不了了之,没有用“结硬寨,打呆仗”的心态把它攻克,所以总感觉懂得了很多道理,但人生却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是没有攻克知识阻塞,没有实现融会贯通的结果。
第二, 想要打通知识阻塞,并不是要追求看起来花哨的新技巧。
我们要找到该领域的“关键要地”,找到底层要领,然后集中精力去打通这些知识阻塞,才能实现快速提高。
例如,想要快速学会骑自行车,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平衡,所以把精力放在掌握平衡上,一旦找到平衡点,就能很快学会骑自行车。
由此可见,想要真正地高效学习,必须要“以慢为快”。找到知识的关键要领,然后花大力气去攻克它。也就是说,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