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太阳花想法《人生感悟ABC》
活下去!是每个普通人的终极命题———《流浪地球》观感

活下去!是每个普通人的终极命题———《流浪地球》观感

作者: 潤筆声声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09:27 被阅读2次
    活下去!是每个普通人的终极命题———《流浪地球》观感

    过年,本想去电影院看《流浪地球》这部电影,但都是满座,真没想到这部电影如此撩人。一百元电影票于我而言,还是觉得贵。对于我这个看无数盗版碟的人,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总觉得滑稽。过去有几年,收藏了几百部盗版影碟,后来搬家太沉,就送人了。每年基本要看上7、80部,成为一种爱好。所谓的大片,尤其科幻题材的基本都看过,记得看过一部德国人拍的《大都会》很是惊奇,在19世纪20年代,德国人竟然有那样的超前思维,实在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后来越来越沉迷科幻片,《外星人ET》、《异形》系列、《独立日》、《火星救援》等等,这些科幻片给我的启迪是思维的发散性开放,从而进入另外一种主张个体命运的语境,并且,可能更为真切地审视我们自身。世界其实很大,你其实很小,思维其实可以抵达宇宙,你却在吃喝里等死。

    电影院没看成这部电影,还是老思路,在一个网站上当下了这部片子。虽然是枪版,但也是可以观赏。过去我看大片的思路与享受,是追求音效与画面的清晰度,还特别置办了一套不菲的音响设备。如今,到了岁数,我更为喜欢内容。科幻片大片的刺激也已经淡漠,最喜欢像《梵高》这样的艺术片,有一种艺术的高度与人文的深刻,从另外一层境界讲,电影的艺术是需要超越音效与画面的,因为,西方电影尤其好莱坞的影片已经做的很烂,它需要超越,需要在内容上进行更新的创意。就历史与未来两大主题的演绎,需要在今天的文明基石上赋予更为细腻的价值感。而艺术电影的未来,也应该可以融入更多的内涵。如法国电影《放牛娃的春天》给我们带来的艺术理解力,在今天重新来挖掘,就会有诸多的现实感,让这种现实感融入艺术的价值观。

    看过了刘慈欣《流浪地球》这本书。2018年看了他的六本书,《三体》是我很喜欢的。刘慈欣的思维底蕴其实是悲观者的无限向往,他的文学架构是挣扎与救赎。《三体》形象地给我们勾画了一个黑暗丛林的宇宙,将人类投入其中,从而叠加的终极毁灭意义的悲观主义情结,我很是喜欢。这是客观的,并非杜撰,在人性的揭示中,对于普通人而言,好的就万般的好,没有恶,坏的就一概的坏,没有好。从这样的基点出发,当毁灭来临,当死亡近身,多少人才醒悟一场虚无的轮回,轮回在现实的丛林法则中。而美好的愿望,只需要被救赎,也没有人是上帝,救赎的力量在面对黑暗的你死我活的存在客观中,命运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人可以超脱与解脱。刘慈欣的基调,决定了他的作品并非是科幻题材的价值,而我理解的更多的是存在主义的解构,萨特的延续,即生存与死亡的整体意义,对于个体而言的悲壮感,从而在哲学体系上,再次奠定了悲观主义者对于未来的定义。这就是人类的整体命运一旦被消解,个体的命运与存在将在黑暗的虚空时分,冉冉发光。

    这部电影,我赞同,应该是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大篇章。影片的情节很紧凑,事件的转承,仍然是好莱坞科幻影片的总体思路,只不过加入了相当多的中国元素,有鲜明的新年元素,舞狮子等。特效的制作,应该讲很成功,基本把末日的氛围多层次体现了出来。事件的刻画与跳跃衔接,因为紧凑,总体围绕一个救援分队与太空空间站的来回跳跃展开,切进的是分别在两个场景里的一对父子的故事演绎。从原著来看,略显单薄并没有原著里对于个体的命运交代的完整,当然,文学的表达手法与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并不需要完全呼应,电影追求的是画面与音效感。对于人物的理解力,还是小说里刻画的深刻自然。从整部影片的基调而言,有了某种全新的主题,即整体面对的灾难,从集体主义的圈套里,走出来,深刻演绎个体的价值与人类情感的意义。这部影片最可贵的是个体精神在救赎意义上的光芒,给人类整体命运带来的机会,就进入了西方文明的价值体系之中,从而,我们可以知道在整体命运的被消解的同时,总会有个体的艰辛努力,总会有一种大我的精神支撑力,来决定人类的未来。即便毁灭,成为一个鲜明的,不太可能回避的主题,那么,情感与信仰,在生死存亡的焦点时刻,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那么,这也就是《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深刻情结与语境。个体的力量救赎大众,在这样的现实里,始终是人类的终极命题。而需要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的真实面目终究寓意着只是秩序,当人类整体面对黑暗与毁灭的时刻,秩序与规则,也终将瓦解。而个人的良心秩序,开始猛醒,体悟与担当,就如同电影里与父共同承担命运的年轻人,在面对一切悲剧的未来,呼之而来的求生欲,并用坚强的情感面对,来化解危机。这就是形而上的精神能力,来担当更为广阔深层的生死突围。

    现实的问题,其实,从未解决妥当。人们开始密集关注科幻以及对于未来命运的解构,从另外一个层面揭示了未来的迷茫性,给今天的我们焦虑,撰示了一种归宿的可能。当任何一种归宿都是生死问题的时刻,需要觉醒的是人们应该守望的与良知的启蒙,就在于精神的价值观,在命运生死体里的崇高价值。其中,哲学的命题,将会在伦理上,深刻界定人类的需求是个性的完美主义,在应对灾难与痛苦的未来冲突,求生,是精神价值上的情感需求。

    这部电影,最终的是在面对死亡的深刻哲学问题上,因为情感,父子二人得到真诚的和解。而这种悲剧性的和解,最终还不可能完善,因为,个体的情感在左右客观的现实面前,向来无能为力。任何人对于死亡与毁灭的真实冲动只有一个:活下去,无论如何活下去。这就是在影片中这个救援小队完成了不太可能达到的使命后,队长在临终前,最后的命令。这就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巧妙里发生联姻,“好死不如赖活”其实,是中国人在承接历史命运的任何一个关口,唯一能够表达的真实生存内涵,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所在。

    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活着就是意义,因为无法具有精神的担当与救赎的精神理念,从而,在浩瀚的未来宇宙存在中,不会体现存在的价值。命运是有机体的,在物质存在于精神享有的两大路径前,现实造就着诸多矛盾。而未来,深不可测,人类企图把控未来的任何手段,放在宇宙的大尺度下,都是沧海一粟,根本无法解决更深层的问题,而且,我们的宇宙时空里,是黑暗里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虽然,我们“接受”现实社会的弱肉强食,但整体的命运面对虚空的黑暗,面临着如《三体》里歌者轻描淡写的绞杀,人们身临绝境的任何价值都丧失意义。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本,老子的深刻性,一种虚无的无用论,在情感上放大出“有用”的精神力量,进入救赎的思维层次,也就解决了命运的重要问题:活着,不需要有用,也不需要意义与价值,而是一场应对未来的精神寄养,当死亡来临,一切都只能是重新定义。所以,影片里的上海成为满目废墟的城市,往日曾经开办奥运会的风光不再,唯有人的可贵挣扎,在活下去的欲望里,用情感原谅亲情。

    当思维的外延,延伸到宇宙的层次,需要超越的是现实意义的存在感,在哪个空间里体验,现实其实没有价值,人类整体命运在今天日益复杂的演绎里,还有一个宏大的宇宙规律左右着我们。未来的路,太过漫长,也很紧促,对于生死问题而言,并非是物性上的,更多的还是精神的某种归于自我的归属感。这部《流浪地球》就并不是单纯的科幻片,而是哲学的放大,对于求生者而言,当死亡来临的时刻,死的价值就异样的宏大,也是刘慈欣的悲观主义的结晶,死亡,揭示并开启着存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下去!是每个普通人的终极命题———《流浪地球》观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yt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