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活动中,小康律师和何成的演讲,他们不约而同的在结尾,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命题。
所谓开放式命题,就是演讲最后,只给出了问题和部分答案,但最终的结论是什么,他们并没有讲……
这样反而能更好地引发听众的思考。
对此,我感觉特别受启发。
于是,我去网上搜资料,发现这种思维方式,叫——
留白思维。
什么叫留白思维?
图1它源自于绘画中的一种手法,就是在一幅画中,留下大量的空白,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
图2留白思维,可以运用到很多地方。
比如,现在让你把这个杯子画下来。
图3一般我们直接就开始画杯子,对吧。
但这本书里教你的方法,却恰恰相反,它告诉你:
不要急着去画杯子,而是去画杯子和背景之间的边线。
看起来,你画的和杯子无关,但其实空出来的地方就是那个杯子。
你用这个方式画,会比你直接画一个杯子,拥有更丰富的细节。
这就是留白思维。
20世纪初,《蒙娜丽莎》的画被盗,之后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有很多人来博物馆,观看原先挂《蒙娜丽莎》的那片空墙。
据统计,被盗的两年时间来,看空墙的人数比过去12年看《蒙娜丽莎》的人数要多一倍。
因为空白的墙,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游客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欣赏着“蒙娜丽莎”的微笑。
这就是“留白”之后,产生的奇效。
图4《遥远的救世主》里有一个情节:
韩楚风是一家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深得董事长信任。
董事长甚至事先立下遗嘱说:“如果出现突发情况,董事不能行使自己的职能时,由韩楚风接替董事长的位置”。
无巧不成书,有一天,董事长突然心脏病去世了,他的遗嘱即刻就会生效——韩楚风马上就能成为董事长了。
但是公司还有两位副总裁,他们在创业之初就跟着老董事长,在公司很有地位和话语权。
韩楚风心里没底,就去找他的朋友丁元英。
韩楚风问:我该不该争这个位子?
丁元英说:你先退后一步,让出一条道,让两位副总裁先过去,你的胜算会大一些。
韩楚风问:你的意思是不争?
丁元英说:你只要现在接替了董事长的位子,另外两个比你资深的副总,就会在一瞬间结成统一战线,你就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敌人,他们势必齐心协力一起来对付你。
不如让两个副总裁之间的矛盾,先上升为主要矛盾,让他们去内耗,企业必然会蒙受损失。
董事会要的是业绩,这时候大家就会想起你这位默默做事,不介入权力斗争的副总裁,这时候,你就会顺理成章地当上董事长。
后来的结果,果然是丁元英预料的这样。
丁元英让韩楚风不要去争总裁的位置,让两个副总裁去争。这就是留白思维。
“留白思维”很有用,它不仅能让我们把握局势,还能让我们看清自己。
有一个老同事,想向老板提出涨工资,但又不知道老板是否同意,于是很忐忑。
我说,老板给不给你涨工资,不是看你有多努力,也不是看你做了多少事,而是看你对公司是否有稀缺性的价值。
你不如现在就休个年假,看看没有你的日子里,公司有没有人找你,有没有业务进展不下去了。如果是,你就具有稀缺性价值,老板一定会给你涨工资。
但如果你走了,公司业务没有任何影响,那么你就是一个工具人,一颗螺丝钉,完全可以被替代,老板就很难给你涨工资。
所以,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在的时候,而要看他离开的时候。
这就是“留白思维”的妙用。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你30岁就死了,不过70岁才埋。”
很多人在30岁后,就开始不断重复自己,实际上已经没有价值了。
神学家圣·保罗说,“他每天都死,然后从死里复活。”他每天都给自己写一篇墓志铭。
这是“留白思维”的理想模型。
向死而生,从死里复活,你才能知道,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希望别人怎样记住你?
“留白思维”放在演讲里,就是——
“不必一次讲完,留点东西下次再说”。
比如,你在讲一个成功男人的痛苦。
“他什么都有,却如此痛苦。”
“我艰辛地约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
你觉得哪个效果好?
再比如,你讲爱情。
“我爱你!”
“我离不开你!”
你觉得哪个效果好?
当你既给出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那么很多人并不会觉得你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
但是,当你留白后,只给出问题和部分答案,却把最重要的答案隐藏起来,让对方主动去寻找、去思考时,别人才会理解你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