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书籍「少有人走的路」的一点读书笔记。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是很有必要去读的。全书的主题:心智。心智越成熟的人,看此书就会有更多的认同感,更多的感慨和收获;相反,心智较稚嫩的人会觉得通篇讲的都是鸡汤,翻几页就扔在一边了,心里想着还没读点矫情的情感小段子来地温馨。
不管你以什么角色来看这本书,父母、子女、朋友、老板……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何为心智?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本书中提到的自律、爱等,作者都会在一开始就为它们下一个较为通俗的定义。我们总觉得自己知道一个概念、熟悉一个概念、概念本身的定义和我们理所当然的也是一样的……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我建议在想了解一个概念之前,可以去维基百科(相对来说比较权威)上查看下,放下自己的那点可怜的模糊的已有认知,像个婴儿一样重新开始学习。
在维基百科上,心智是这么定义的:心智(英文:Mind)是指一系列认知能力组成的总体,这些能力可以让个体具有意识、感知外界、进行思考、做出判断以及记忆事物。概念里又涉及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认知能力。在这里我们先通俗地理解成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三观吧。我们总说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方式的差异化是三观的不同。跟人斗嘴,分明自己无理,来一句:我们三观不同。两个人闹着要分手,问其原因:三观不同。三观被我们拿来当做尊严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三观是没有好坏低俗恶劣之分的,可我们脑子里的那些想法观点真的是保持中立性的三观吗?答案显然不是。我们不妨把三观用认知来替换,这个时候你就能感受到我们脑子里那些东西有好坏也有优劣了。你的迂腐的思想,是来自你的认知范围的太局限;你的消费观念,也是你的认知在捣鬼,可以说,生活中你的所有的言行举止都受背后这个认知在操控。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你需要做的是:打开迷雾地图,修补完善,让它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用力拨开迷雾,可见度扩大了,认知也就提高了。
说到这里我想举前段时间发生的真实经历作为一个切入:有个女性朋友来找我聊一件事情,想看看男性在这种事情上的看法。聊到后面,我顺口说了句: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巨婴,心智不成熟,甚至心智没有开启。结果这位朋友恼羞成怒,说我对于谈话应付了事,居然用“心智未开启”这种表达来秀情商的下限。那一刻我已不知该如何回答,我知道不管说什么都于事无补,更别提去说一堆心智方面的东西。在这个事情上:在她的认知中,她的心智已经成熟了,而我也没有做好一个倾听者。作为朋友,在自己进步的同时,需要帮助对方一起进步,一起提高认知。关于这一点,书里有这样的阐述: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扩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使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我们很多时候的“倾听”,都是带了耳朵而没有带上心,极不耐烦,多半以为自己在道德或见识上高人一等。
书中还阐述了死亡和痛苦,这点和佛学有异曲同工之妙。死亡对于我们是很忌讳的一个词,但作者要让我们直面死亡,这样才能较深刻地领悟事实无常(佛学中的无常观最浅层的理解),才能知道自己的时间的宝贵,才能有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席(国内一个类似ted的节目)目前最受欢迎的视频:方励「感谢你给我机会上场」,很值得大家去看,在他身上对惜命和惜时表现地淋漓尽致。
最后谈一点对我感受最深的:独立的风险。生活束缚了我们,买房买车,毕业后开始过上约定俗成的日子。我们从小依赖父母,甚至到婚姻大事,买房首付,都是父母一手在操办。我们的心智独立了吗?没有。比如辞掉工作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需要很大的勇气,伴随着很大的风险。但只有迈出这一步,我们的心智才能真正走向独立,走向成熟。喜欢这句: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心智成熟的旅程需要花上一辈子,是艰辛的,也是幸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