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有如题的困惑——听了那么多次简书分享课,却依然写不好文章。
就如电影《后会无期》中,王珞丹扮演的风尘女子苏米说的:“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我的生活。”
昨天晚上,是我加入付费日更群以来,听的第一次跨班级分享会。而此前,我在另一个群也听过六七个简书优秀作者的语音分享。
那么,听了那么多次分享课,我收获了多少呢?写得出好文章了吗?
01
在昨晚的分享课上,社群负责人叶小叶姑娘对大家日更期间主要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答疑解惑,而一班和三班的3位同学,也就自己的日更心路历程进行了分享。
我不知道大家听完后是否有收获,反正我的笔记本是记得满满了。并且,分享课上提到的某些点,切切实实戳中了我持续日更以来面临的一些问题。
比如:对阅读量的持续关注到底好不好?要不要模仿爆文,以此提高写作技巧?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素材,避免无料可写……
关于阅读量问题,我接收到了两种观点:一个是叶小叶姑娘的“不要过于关注,很多出书作者的文章阅读量也就几十、一百”;一个是雕琢文字的“阅读量对一个写作小白来说真的很重要,那是一种肯定和鼓励,能够支持我日更”。
两种观点碰撞,我开始思考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其实是偏向于后者的,我写了那么多篇文章,为什么偏偏那几篇文章阅读量上百,甚至破千?是否是因为文章标题,抑或因为戳中热点?
听了分享课,得到一些思考,你说有没有用呢?
除了获得思考,还有别人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比如少用“的”和“了”,可以减少文章口语化,比如随时随地记笔记,收集生活素材等等。
别人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总结出来的东西,你听了一次课就学到了,岂不是占尽便宜。
所以,上面那个标题,其实有点“标题党”的嫌疑,不知道有多少人点进来后,抱着这样的想法。
虽然我不敢说自己写出了好文章,但和最开始自己写的文章作对比,进步是明显的。
02
学生时代,如果没有考试,我每次听课记的好多笔记,都会束之高阁,不再去碰。
后来,我开始在简书上日更。某一次,实在无话可写了,我把笔记翻出来,一条条地看,一个个地回忆当时记下笔记的情景。然而我发现,自己并不怎么记得当时为什么要留下这一条笔记了。
我就想,要不然我就以做的笔记为基点,写文章吧,写读书感受,写学习收获。
再后来读《思维导图》一书,学了怎么做思维导图后,我开始用思维导图做笔记。做了笔记以后,用写作来温习这些笔记。
通过这样“二次学习”的方式,我发现,学习效果提高很多。
当然,我也知道,笔记不仅仅在于记下来,而在于用起来。
03
最近,简书首页上时时会推送一些文章,关于寸铁训练营学员的听课笔记。我点开好几篇,发现很多学员都认真做了笔记,因为文章里满满的都是干货啊。但是,我想问,你真的学到了吗?
有多少人按照听课笔记上的内容,去付诸实践了呢?
还是拿寸铁训练营的听课笔记打比方吧,里面有好些学员写了听焱公子讲课的心得——关于普通人怎么写好影评的。
既然记下来了,写影评的时候,怎么避免某些雷区、怎么从不同角度入手,已经心中有数。那么就实打实地,用数量来说话,看大量电影,一篇一篇地写影评,把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写的影评里。
日久天长,总会有所提高吧,再不济也能熟能生巧了。
就好比做菜,先照着菜谱做几次,菜谱记熟了,以后做菜按部就班,再后来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合理地控制各种配料的用量,甚至是创新菜谱了。
所以,光听课、记笔记还不够,要去运用学到的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才是快速成长的王道。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25天(第二期)
网友评论
——克里希那穆提;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