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对圈子跟对人,保持真实,活在当下,
——面壁者与破壁人
最近学习了一个思维模型,
目的是「让思考成为习惯」,
练习时长是「每天抽出一个完整的10分钟,持续7天」,
好处是重塑神经元,让自己能把“思考”这项脑力活动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个思维模型,思考清楚某件事、梳理通某个逻辑、洞察某个商业本质等,能够理清背后的底层原理或原因。让我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这个思维模型的内容是,「因为.....所以.....」
套用模板有:
1、
今天我看到一张图片:xxx
感觉xxx
因为xxx
所以xxx
我打算以后xxx
2、
今天我学到一个东西:xxx
感觉xxx
因为xxx
所以xxx
我打算以后xxx
3、
今天我感觉有点xxx(焦虑或者其他感受)
因为xxx
所以xxx
我打算以后xxx
....
是不是异常简单?
但是我始终不得门道,没有办法去套用这个“简单”的模型,甚至对此感觉有些憋屈。
因为我原先的思维模型是:「凡事多问为什么」,
说得专业一点就是「5why分析法」,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遇到一个问题或现象,持续地多问几个“为什么”。
➤举个例子:
我没有办法把这次学习的「因为.....所以....」模型很好地使用起来,为什么?(发现某个现象,并提出为什么)
因为这套「因为所以」模型和我已经固化的「多问为什么」起了冲突,为什么会起冲突?(解答上一个问题,并提出为什么)
因为两套思维模型的思考顺序刚好相反,
「因为所以」模型的思考方式是从上至下、从问题至解答,逐步梳理清楚逻辑。我个人感觉,这并不是思维模型,更像是写作模型、表达模型,按照这套「因为所以」,可以很好地把一件事讲得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
而我的「多问为什么」模型,应该更像是思维模型,因为它是面对某一问题或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直深度挖掘到「底层原理」。
噢,写到这里,我似乎有点明白了,两者只是运用情境不同而已:
「因为所以」是在 对外表达 的时候用,「多问为什么」是在 个人独立思考 的时候用。
而且,我突然发现,
本文开头的表达,也是在套用「因为所以」模型:
“最近学习了一个思维模型.......我始终不入门道”(一大段文字描述一件事),
“因为我原先的思维模型......”(一大段文字解释这件事出现的原因,以及通过比较来具体分析)
奇怪啊,为什么我今天的文章居然把这套「因为所以」给用起来了?
我明明感觉好像一直练习得不得门道呀,
为什么不得门道?
因为....因为我在之前练习的时候所写的思考文案,和「因为所以」模型不沾边,所以我感觉不得门道。
所以就是“感觉”?为什么是“感觉”?“感觉”只是感受,并非真实,或许它早已经进入了你的脑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你的思考习惯呢?
我明白了,思维模型有很多种,但人的思维,并非只能固定使用一种。
模型是什么?就是某个套路化的模板。
而模板,只是从千千万万个同类事物中提取同类项而已。
人的思维是很跳脱的,很多时候,还是多个模型复合使用、交叉影响。
这篇文章里,我一共运用了3种思维模型:
「因为所以」、「凡事多问为什么」、「与神对话」
嘿嘿٩( 'ω' )و
第3个模型「与神对话」,就是双人对话类型的思考方式,就好像脑海中有两个人,一个提问,一个解答,也就是上面那段“所以就是‘感觉’?为什么是“感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你的思考习惯呢?”
最初是来源于一套书——《与神对话》,看完之后我就自然而然有这种奇怪的思考方式了,就跟人格分裂一样,脑海里一直有两个人在聊天,一个是我,另一个是...嗯,也是我,就是在自问自答。
但这种“自问自答”是分开的,一个问,一个答,感觉非常奇妙,我也不知道这种思考方式叫做什么,索性直接叫作「与神对话」算了。
今天这篇文章,梳理了我的思考习惯。
如果你也对这 3 种思维模型感兴趣,可以关注我,并添加星标,
我好好梳理一下,弄清楚这些思维模型具体是什么?如何运用?如何融入到日常的习惯当中?
并在之后的文章里与你分享这份知识。
你的思维模型有哪些?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吗?
······全文完······
▼如果觉得本文不错,记得“关注+星标”哦▼
面壁者与破壁人
56篇原创内容
分享知识是一种美德,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分享知识给这个社会的时候,
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所以如果您喜欢这一篇文章,
请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者您最好的朋友。
您关心谁,
就把知识分享给ta,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