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思维模型已经有60天时间了,为什么用“天”这个单位呢!因为基本是每天都在学习新的模型,并思考新模型的应用,如何落地应用是最终的目的,学以致用。从最初3月1日开始学习ARG和MECE模型,到4月份开始学习混沌研习社的相关模型,第一原理,第一曲线、刻意练习、沟通视窗、物理学思维、多元思维、价值投资、时光机原理.....。今天是5月的最后一天,静下心来,梳理近期的学习情况,是否合理。总的感觉进度太快,学的东西太多,虽然每一个模型都有输出一个总结文章,但是这个真是学习到了吗,真的就应用了吗?
世园会-中国馆一角每一个模型都是大咖一生的总结,几天就能学会?所以说感觉自己现在只是知道这个名词和概念,具体怎么深入应用到工作生活中,是否应用的对,是否适合自己,如何应用,都是一知半解。学习到的这些具体适合应用在那些方面,各位大咖在应用这些模型的时候有那些先决条件,是否都适用,例如都是投资,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和孙正义的时光机投资,有那些不同,具体应用在那些方面更合适。
这些模型是否是万能的,他们在被大咖们总结分享出来后,是否只是一个范例,就像数学公式公理一样,看着很简单,其实可以做很多变形和引申。这些模型的核心是什么,这些核心内容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能带来成功的结果,和外部环境的交互是怎么样的,这些模型是否也是管中窥豹,是从不同点来看到事情的起始、发展、消亡,是否也是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物,是否有时代的局限性,是否有社会和文化的局限性。例如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是否会出现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否能用时光机原理来解释,局限性在哪里?需要哪些外部条件?
所有人智慧能力是否能通过思维模型学习和训练得到解决,道理学了一大堆,是否能过好这一生,或者能提升工作业绩,或者能更智慧。所有人追求的是什么,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何而来呢,我认识首先是认知能力,然后是处理思考的模型,就像芒格所倡导的多元思维,就是学习不同学科的定理和思维模型,来看透繁杂的表象,抓住核心。如果没有实践和应用,思维模型就是一个知识。
最终最关键的就是这些模型的适用性和个人的实践,如何了解这些模型的适用性呢,一个是分析模型的渊源,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模型为什么会出现,是谁在什么背景发现的,解决了那些问题,是否有类似的模型,这些模型直接的区别是什么,这个模型有那些关键变量,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变量的临界值是多少。另外一个就是实践,根据得出的这些变量,分析现实的环境是否适合这个模型。
无论是思维模型还是定式、桥段、套路、理论,自发的成人学习是为了能真的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