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个孩童的时候就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那时只是机械式的记忆,当然也理解了这是说时间珍贵,只有努力了,播种了,才可以收获。如今30几岁了,再来读这两句话倒真的“当时不知意,再读是经历”的意味了。
镜头一:对我们80后的人来说5,6岁的农村孩童来说最好吃,最有吸引力莫过于1元钱的方便面了,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个味,麻辣的,买一包,捏碎了,撒上料包,撮一把放嘴里,嘎嘣脆。吃完了,尽管嘴上辣的嘘溜嘘溜的但若是再来一包,照样吃的下。80后的朋友们应该记得吧,方便面吃完了,但还有少许调料,这时我的朋友就会过来跟人要,然后一点点撒在手心里,用舌头舔……再后来他不这样了,而是拿回家给弟弟妹妹拌饭吃。
镜头二:村上的贫困户,听父母说,这家的男人女人都是(跌杆货)懒蛋,不求上进。春种的时候,他家的每日睡到日上三竿才起,磨磨蹭蹭上地就快中午了,这时别家的人都回来吃午饭,喂牲口,扫庭院,稍作休息再上地。他家呢,午饭没吃,吃点干馍喝点水。下午干活时别家都干力十足,而他家要么在地头树荫底下坐着,要么回家才做午饭,吃过午饭,再磨磨蹭蹭,下午上地干活就免喽!同样的上地,别家5,6点早起,喂牲口,家畜,收拾一下午饭,吃个早餐,不说多丰盛吧,最起码顶饱扛饿;7点不到出门中午11点回来,人也乏了,太阳也大了,刚好回家吃饭休息。午饭后1点多带点晌午(干粮)上地继续忙活一下午,傍晚6,7点的样子披着晚霞余晖回家。这才是劳作,生活,农民该有的样子。这样差不多有10天半个月春种也就结束了。接下来男人们外出搞点副业,女人在家料理家务,依旧上地除草、浇水……(庄稼地里的活我也不懂,只是能说几个术语,)一年下来一家子的日子也还算过得去,温饱绝不成问题。孩子们偶尔还会有点零食,和零花钱。回头再看他家呢,春种时睡到8点多起来,顾不上烧汤扫院,只能草草喂鸡喂猪,胡乱带点干粮出门,到了地头,不是少了榔头就是忘拿了铁锨,两口子在地理扯着嗓子骂,活没干,人也乏了,回家因为心里有气,难免饭少盐,火不旺,以至于饭不香。又是一顿吵吵。有时下午还能上地,有时男人和女人打起来,从屋里打到屋外,惹得全村人出来看,有人拉架,有人看笑。就这样一天过去了。同样的春种,别家最多半个月,而他家竟要1个月还不能完。最后的结果就是同样的浇水施肥,他家的麦子没有别家的产量多。玉米杆子没有别家的高,棒子结的不如别家的多,大。为啥呢,误了时节,再怎么施肥浇水庄稼它也不领情啊!归根到底的原因还是因为不知年之春,日之晨的重要。
镜头三:婚后我夫家村上的一位老人,让我也是思绪万千,且先来听听她的故事吧。我成家那年老人大概66,67岁吧,在农村,这个年纪的老人,只要身体硬朗一般都还是劳作的,不过也就是在家里干点简单轻松的活儿。而这位老人还要继续上地,春种,收麦子,挖土豆,收玉……什么活都干,正因为她的勤劳,所以一年下来啥都有,比如粉条。成捆成捆的,比如土豆,蒸,煮,炒,炸想咋吃就咋吃,鸡蛋从来不用买的,猪肉呢,喂一头猪,也是要肉有肉,要排骨有排骨。冬天里排骨,粉条,白菜,土豆,炖一锅,围坐在火炉前别提多爽快。春节回家那几天,也听到街坊邻居们聊天,有人说,那老人家一年四季不闲着,所以你看一年下来,啥也有,儿子媳妇打工回来也有福享了。曾经我好奇,问婆婆,那么年纪大的人了,还能干的动吗?婆婆说,你不知道,人家可有办法了,春种秋收的时候谁家人手不够,她就去帮忙,她帮了别人,难道别人不会帮帮她?夏季了她种点菜,每天早晨拿到集市去卖,回来就有了孙子的各种小吃。我不解,这么大年龄干嘛还要跟中年人比呢,干不动了吧,再把自己累出个好歹来。我婆婆却说,你不知道,她这么做,一来减轻后人负担,尽力帮帮儿子媳妇。二来,她自己也有成就感,存在感。三来她也赢得了后人,邻居的尊重。
本文镜头一和镜头二是一家的故事,镜头三又是另一家的。我想说的是,人生一辈子只有勤苦,劳作,方才有收获。不怕慢只怕站!记住这个理,不论做甚么,从事任何行业都不会太差。因为啊时间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第一次写文,还是在手机上写的,好不好无所谓,我只是要把我想说的写出来,巴金《灵魂的呼号》中说,我不愿我的文章被少数人珍藏,我永远尽一个在暗夜里呼号人的职责。在这里我所要说是不愿有人说我的文字华丽文笔华美,我只是说了我想说的,简单通俗,有人愿看就OK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