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上班这点事儿
刻意练习,练出高版本的自己!

刻意练习,练出高版本的自己!

作者: 亮堂堂008 | 来源:发表于2017-05-22 17:44 被阅读120次

    —读《刻意练习》有感

    我发现工作中的一个现象,就是职场学习的有效性存在巨大的差异,有的人会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从小白到专家的跨越,但是另外一些同样起点的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是天赋的原因?是性格的原因?是意志力的原因?练习时间长短的原因?

    带着这些问题,我阅读了《刻意练习》这本书,比较好的回答了我的一些疑问,同样也是一次非常棒的阅读体验,收获了许多新的观点,对于如何学习、如何更有效的提升职场技能有了很多启发。本书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从根本上讲,我们每一个人到职场之后,都是要推销自己的,也就是都是在卖自己的价值的,努力让自己能提供给我们的单位、领导更好的价值,这样他们才能回馈给我们更高的报酬,这首先要求我们自己要更有价值。如何能做到?死磕一项核心技能,进行刻意练习吧!

    一、练习就是坚持并不断重复吗?

    (一)为技能买单的时代

    为什么有时街头智慧比专家建议更有效?为什么有时候同样入职的同学,工作几年之后有的人月薪比另外一面人多十倍?为什么懂得那么多,却还是过不好一生?答案是,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为技能买单的时代”。如果将我们的能力细分,可以分为知识、态度与技能,其中,知识与学历相当,它好比一块敲门砖,是让我们入门的,态度是底线,是我们在职场中的生存线,技能才是我们的价值线,才是单位给我们发工资的理由,因为技能可以解决问题。如何拥有技能?如何拥有那些我们原本不具备的技能?练习!

    (二)天赋重要吗?

    人家天生如此,我有什么办法?

    例子一:莫扎特的完美音高。1763年,7岁的莫扎特开始了他的环欧洲旅行演出,正是这次演出,铸就了他的传奇。那一年,莫扎特矮小的身材只能勉强看到钢琴的顶部,但他用自己演奏各种乐器的技能深深的迷住了观众,大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小的小孩子居然有如此高超的音乐技能,简直不像是人类。人们了解到,莫扎特可以分辨任何足够像音乐的声音的调子,比如时钟的报时、大钟的鸣响甚至刀叉敲击的声音等,在当时,即使是成年的音乐家也无法与其匹敌,在音乐领域人们称之为“完美音高”,它异常罕见,大约每万人只有一人具备这种能力。

    例子二:存在天赋吗?有一对身患自闭症的双胞胎兄弟,每人的智商都在60~70之间(正常人在90-110分),能在平均6秒钟的时间内计算出直到公元132470年的任何一个日子是星期几。

    这些似乎是非常好的例子,证明某种天赋只有少数一些“特别的”人才会拥有,在过去的200多年时间里,人们普遍是这么认为的。

    天赋是训练的结果

    人人可为莫扎特。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公布了一个实验结果,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她招募了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了数月的训练,如何通过声音辨别钢琴上弹奏的各种和弦。有的孩子经过了1年,有的孩子经过了1.5年的训练时间,完成训练之后,参与研究的每个孩子经过测试之后,全部都拥有了完美音高。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这说明,只要经过科学的训练,人人可以拥有这种过去被认为是万分之一的神秘能力。

    莫扎特完美音高的训练的结果。莫扎特是否具有完美音高?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说有,是因为人人都有这种潜力,说没有,是因为如果不训练,莫扎特也很可能不具备这种能力。作者经过研究后发现,莫扎特拥有完美音高的关键是因为其父亲从小对他进行严格训练的结果。莫扎特的父亲是一名中等天赋的作曲家,他从来没有达到自己渴望的成功,因此开始把心血专注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首先是对莫扎特姐姐的培养,在她姐姐11岁,同时代的人便称她为钢琴家、职业音乐家,她的父亲甚至还专门写了一门书介绍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才华。在莫扎特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便全职开始培养莫扎特的音乐才华。他的父亲的训练一定比榊原彩子要有效、严格一些。

    日历天才也可以训练出来。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巴内特·艾迪斯(Barnett Addis)的心理学家开始进行一项研究,以观察他是否能在智力正常的人中培养出那些自闭症奇才拥有的日历计算的能力。特别是,他一直在研究一对双胞胎兄弟如何展示他们在计算日历方面的超常能力。艾迪斯发现,这对双胞胎采用的计算方法似乎是:首先找到1600~2000年中相当的年份,然后把相应的世纪、年度、月份以及月份中的某一天相对应的数字加起来。

    了解了这些之后,艾迪斯开始运用同样的方法训练一位研究生,以观察这种方法能否管用。通过短短六节训练课,那位研究生就能够像双胞胎中任何一位那样快速地计算日历了。最有意思的是,取决于需要处理的数据的量,研究生花了不同的时间来计算星期几。他的响应时间的规律与双胞胎中最优秀的那个人的规律相一致,这让艾迪斯意识到,双胞胎兄弟实际上通过与研究生类似的认知过程来得到他们的答案。

    所谓天赋,更多的是训练的结果。

    (三)智商关键吗?是的,一开始会领先。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从小到大,从学校的学习、读书到工作之后的表现,总有那样一些人,无论是什么,总是比别人领悟的要快一些,这是因为智商的原因吗?

    也许最好的例子来自国际象棋。在大众眼里,某位国际象棋棋手的棋艺高超,与他丰富的逻辑和卓越的智力紧密相关。在成年人中开展的一些研究通常发现,在视觉空间能力方面,成年的国际象棋棋手并不会比非国际象棋棋手的正常成年人突出。研究还表明,棋艺高超的成年国际象棋棋手,甚至是特级大师,其智商也不会比受过同等教育的其他成年人更高。棋艺高超的国际象棋棋手的智商,与他们的国际象棋等级分之间同样不存在任何关联。所有证据都表明,在成年人之中,智商的高低与国际象棋棋艺的高低之间并不存在关联。

    训练时间比智商更关键。

    研究人员就智商在棋手棋艺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专门从中小学的国际象棋俱乐部中招募了57个孩子,年龄为9-13岁,平均接触象棋时间为4年。分析获得的所有数据时,得出的结果和其他研究人员已见证过的结果相类似。孩子们的练习,是解释他们棋艺高低的最大因素:练习得越多,他们在棋艺的各项测量指标上的得分也越高,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智商因素在影响他们的棋艺方面虽然作用较小,但依然显著:智商越高,棋艺也越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

    在这群年幼的、棋艺高超的国际象棋棋手之中,智商更高的棋手不但不再有优势,反而似乎还稍稍不利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其原因在于,智商较低的精英棋手往往练习得更多一些,这使得他们的棋艺得到了精进,从而比同是精英棋手的智商稍高一些的人棋艺略高一些。

    所有这些精英棋手都致力于学好国际象棋,但在刚开始接触时,智商较高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提高他们的棋艺。另一些人为了努力赶上智商高于他们的同伴,练得更刻苦一些,并且养成了比同伴练得更多的习惯。由于他们如此刻苦地练习,他们的棋艺实际上已经超过了那些智商高于他们的同伴了。而智商较高的孩子,最初并没有感受到这种要去努力追赶别人的压力。是不是更像是龟兔赛跑的翻版?

    但真的是只要练习就够了吗?

    (四)只要练习就够了吗?

    天真的练习:只是反复的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人们认为,20多年老司机,一定比5年的司机水平高?20年的教师,一定比4年的教师水平高?入职10年的员工,一定比入职5年的能力强?

    例如。让我们首先来看人们一般是怎样学习某种新技能的,比如开车、弹钢琴、做长除法、画人物画、编写代码,或者许多其他事情。为了列举一个特定的例子,让我们假设你在学习打乒乓球。你一定在电视上看过乒乓球比赛,看起来很有趣,或者说,你的一些朋友喜欢打乒乓球,你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因此,你买回了一些乒乓球装备,包括球鞋、防汗带、球拍以及球,等等。现在,你决心开始学习,但你不知道打乒乓球的第一件事到底是什么,你甚至还不知道怎么握拍,因此,你得花钱去上一些课,听乒乓球教练进行讲解,或者请某位朋友告诉你一些基本知识。你可能还会花一些时间去练习发球,一遍一遍地练习朝墙上击球,直到你非常确定你可以对着墙来“打比赛”了。或朋友,请他们再教你一次,然后你再花更多时间训练,之后再上课、再训练,过了一段时间,你觉得自己可以和别人一起打了。你依然不是很优秀,但你的朋友有耐心,每个人都在帮你提高和进步。

    你不断地一个人练习,并且经常吸取一些成功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犯那些真正让你尴尬的错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比如击不中球,或者在双打时直接把球打到队友的后背上,等等。你对每一次击球都越来越熟练,甚至还可以背后接球了,有时候,当你面对对手凶狠的接球时,能像职业球员那样漂亮地把球回过去(或者,你对自己说,你感觉就像是职业球员)。你已经达到了一种舒服的境界,可以外出和别人打上几盘,并且即使是比赛,也感到很有趣。你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每一次击球,都变成了自然而然的动作。打球的时候,你不必想太多了。

    所以,随着每个周末都和朋友打球,你开始喜欢比赛和训练了。你变成了一位乒乓球运动员。那也就是说,你已经在传统意义上“学会了”打乒乓球,你的目标就是练到这样的水平:在球场上,你的所有动作都是自动做出的,你的表现也被人们所接受,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如此一来,你可以真正在球场上放松,享受比赛。到这个时候,即使你对自己打球的水平并不是彻底满意,但你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你已经掌握了容易的技能。但你很快便会发现,你依然有一些弱点,不论你多么经常地和朋友打球,这些弱点总是暴露出来。我们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时,从烘饼干到写一段说明文,我们全都遵循很大程度上相同的模式。

    这种练习就是天真的练习,还一度受到1万小时理论的鼓励。

    (五)练习1万小时就能成任何领域的高手?

    一万小时法则的对与错。一个人成材与否,天赋与智商都不是关键的因素,练习是最关键的,那么,练习与练习有区别吗?是否任何人经过1万小时就能成为任何领域的高手?

    2008年,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出版,提出了著名的1万小时理论,根据这一法则,要在大多数行业成为大师级人物的杰出人物,都需要经过1万个小时的练习。

    错在哪里?首先,1万小时这个数字本身会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其次,这个理论没有区别练习与练习之间的差异。如果是通过天真的练习,可能再多的练习时间也不会达到想要的效果。

    对在哪里?在任何一个领域,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业内的杰出人物,必须要花很长的时间练习。虽然不一定是1万个小时。

    二、刻意练习:技能提升的高速公路

    (一)什么是刻意练习。

    例子:用刻意练习的方式,训练普通大学生成为世界冠军。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用刻意练习的方式,训练普通大学生成为世界冠军。我们招聘的实验对象是史蒂夫·法隆,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那时他刚念完大三,主修心理学,对儿童早期发展感兴趣。他的学业测试上的成绩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其他学生相差无几。他个子瘦高,长着浓密的深棕色头发,待人友善、性格活泼、热情四射。此外,他还坚持长跑。这一事实,当时似乎对我们的实验没有任何意义,但后来证明却至关重要。

    作者和他练习的方法是这样的:作者首先从一个随机的、有5个数字的数字串开始,如果史蒂夫记住了(他做到了这点),作者会读6个数字。如果他又记住了,作者再增加到7个数字。依此类推。每次给数字串上增加1个数字,他都可以记住。如果他记错了,作者会将数字串的长度缩短2个数字,然后再继续。史蒂夫时刻都在以这种方法接受挑战,但挑战难度并不是太大。作者给他念的数字串,恰好处于他能记住与不能记住的界限。

    那只是作者职业生涯中一段最令人惊奇的旅程的开始。从那时起,史蒂夫开始缓慢而稳定地提高着记住数字串的能力。到第16次练习时,他能稳定地记住20个数字了,远远超出比尔和作者对他能力的想象。练习了一百多次以后,他的记录达到了40个数字,比任何人都多,甚至专业研究记忆术的人,也达不到他的水平。而且,他还在不断进步。史蒂夫和作者一同进行了二百次练习,所有这些练习结束时,他能记住82个数字了。82!思考片刻,你会意识到,这种记忆力到底有多么不可思议。以下是史蒂夫记住的82个随机的数字:0326443449602221328209301020391832373927788917267653245037746120179094345510355530想象一下,在听到别人向你以每秒一个数字的速度念出这82个数字,然后你能把它们全部记下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但是,在我们的实验持续两年左右的时间后,史蒂夫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到所有这些,只是一个星期接着一个星期地持续练习罢了。

    史蒂夫同样教出了另一位世界冠军。

    作者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展的记忆实验,第三位参与者是达里奥·多纳泰利(Dario Donatelli)。当他开始尝试提高对数字串的记忆时,和史蒂夫·法隆进行了一番交谈,后者告诉他,自己是怎样做到记住82个数字的。事实上,他们两人是经常见面的朋友,因此,史蒂夫给达里奥出主意,并指导他如何创造记住数字组的记忆方法,以及如何将这些数字组整合到记忆之中。简单地讲,对于怎样记住数字,达里奥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他仍需提升这一技能。由于达里奥不必经历史蒂夫曾做过的反复试验,因此,他能够更加迅速地提高记忆能力,至少一开始时这样,但他记忆力的提高,依然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那些知识对他有所帮助,但只是让他更清楚,为了提高这种技能,他需要怎样来练习。

    这一次,我们没有让达里奥自己去思考怎样记这些数字,而是让史蒂夫把他的方法教给达里奥。有了这个开始,达里奥的进步速度比史蒂夫快得多,至少是刚开始时快得多。他经历的训练次数明显比史蒂夫少得多,便能记住20个数字了。

    但从那以后,他的速度开始放缓,一度达到了能记住30个数字的水平,但似乎史蒂夫的方法对他没有太大的好处了,而且,他的进步开始消失。这时,达里奥开始琢磨着改编史蒂夫的方法。他提出稍稍不同的方法来编码三个和四个数字的数字组,更为重要的是,他设计了一个明显不同且非常适合他的检索结构。尽管如此,当我们测试达里奥怎样记那些数字时,发现他在依靠一些心理过程,它们与史蒂夫开发的心理过程十分相似,运用长时记忆来避开短时记忆的局限。经过几年的训练,达里奥最终能记住100多个数字组织的数字串,或者说,大约比史蒂夫多记了20个数字。此刻,和之前的史蒂夫一样,达里奥变成了这个世界上这种特殊技能最优秀的拥有者,一下子声名远扬。

    刻意练习的定义:以完成任务或提高绩效为目标,在成功经验的指导下,通过大量专注的练习,不断反馈与纠正差距,建立心理表征,以提升技能的方法。

    (二)刻意练习的作用

    提升技能的最有效的方式。无论是打球、演讲、管理、沟通、下棋、跑步、写作等,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都是最有效的方式。

    例子一:刚XX:入职一年,全市银行业点钞第二名。

    以下是对他的访谈。

    最初的水平是几乎不会的。练习了一两个月以后基本上是在13把左右,学院毕业的时候是21把左右,现在的水平在27把左右,算起来提高了7倍多吧。

    现在的荣誉有:滨州分行首届业务比赛手工点钞第一名、机器点钞第一名;XX银行2016业务比赛手工点钞第二名。

    老师的指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是一个人一味的埋头苦练你会发现,可能好多点钞的最基本的东西你都不会。现在绝大部分人点钞只停留在“知道怎么点”而做不到“会点钞”,这样就需要一个好的老师先将你“领进门”,然后自己去“修行”就好了。

    宋老师算是我点钞的启蒙老师,点钞最基本的概念是她告诉我的,在练习到一定程度后才有足够的底气去请教荆老师,荆洪强老师算是我的导师,他的指点让我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为了练习点钞这项技能,你在学院是如何安排练习时间、频率的?为何要这样安排?

    除了课堂上练习技能的时间外,课下的练习过程其实是见缝插针式的。几乎每天只要闲着就会点一会儿,慢慢地这变成了一种习惯,有时候就像吸烟一样,并不是你本身对烟有多喜欢或者多上瘾,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习惯,到最后你会发现你改不掉的其实是这种习惯。

    如果说每天定时、定点、定量让自己去练习点钞,短时间内可能还是行得通的,但长时间下去是没有几个人会做到的,让点钞变成一种不自觉地习惯,才能真正做到细水长流。

    天赋不能说一点都没有,但我承认我不是天赋最好的,更多的还是靠自己的练习,我记得在学院的时候,和同事们一起买的点钞蜡,我的一盒已经用到底了,有的同事还是全新的,到毕业我差不多用了4盒点钞蜡,而有的同事还没不知道点钞蜡用光了以后漏出的底是白色的。

    点钞蜡架算是自己的原创,剩下的工具基本上都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借鉴和改良的。比如我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制挡板的重量偏轻,容易滑落,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最后偶然间在一个全省冠军的练习视频里受到了启发,于是就照着她的办法在空隙处加了一把点钞纸来增加重量。同时我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如果因为防水将挡板全裹上胶带后,点钞纸容易出现滑倒的现象,于是就在上面又粘上了三条捆钞纸,让糙面朝上,这样就不会影响正常使用又可以防水了。另外,工具的创造、改良不是固定不变的,我的工具并不一定适用于别的点法,只要在点钞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成绩的工具和方法都是好的。而对于我的点法,本身也算是一种原创,因为据我了解的情况,在散把整点的规则下没人用这种点法,用这种点法的人应用的不是这种规则。这个自己一步步探索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有时候绞尽脑汁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念念不忘的话可能会在某个瞬间突发灵感,总结起来一句话,只要花心思,就会有办法。

    例子二:20个小时可以入门一项专业技能

    知乎上有一个很热门的回答:“有哪些10分钟内让人获益终身的建议”,其中一个回答——每个人只要专心并有计划地投入20小时,就足够入门任何一项技能。

    比如游泳。作者曾教一个旱鸭子朋友学,每天教20分钟,让他自己练习40分钟,他从不会踩水到练会腿部夹水动作,如何在水中自然上浮保持平衡节省体力,再加入双臂划水,练习有节奏地换气,最后一周内学会了游泳。

    比如绘画。20小时内作者可以让一个不会用笔排线的小孩理解比例构型、常见透视、明暗关系、色彩投映,并且不会用匠气去折损他/她笔触里固有的灵气。比如以下这幅。这个小孩11岁,作者主要教她用类素描的方式画人眼,因为如果对眼部细节能把握到位,其他物体不会太有难度。作者离开后不久她把她的新作品放到了fb上。

    (三)刻意练习的特点是什么?

    1、变得认真。

    2、要有导师。刻意练习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以帮助学生提高他的水平。导师必须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有一些可以传授给别人的有益的练习方法。

    3、保持动机。有的没有订下太清晰的长期目标,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最终会达到什么程度,但是有极为清晰的短期目标。

    4、舒适区外。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

    5、反馈纠正。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在练习过程的早期,大量的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他们将监测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监测自己、自己发现错误,并做出相应调整。

    三、如何应用刻意练习

    1、没有导师怎么办?自己设计练习方法。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

    例子:富兰克林学写作

    富兰克林有可能是美国甚至是人类史上一位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仅仅受过几年的教育,但是却依靠其自己不断的努力与学习,成为了一位世界知名的伟人。根据富兰克林自己的说法,他在童年时代受过的教育,最多只能让他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写作者,能把句子写通顺就十分不错了。后来,他成为美国早期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作家,他的著作《穷理查智慧书》以及后来的自传,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

    总结一下他的方法:确定文章-仿写-与原文核对-增加词汇-写卡片-打乱重排-练习结构与逻辑-自己开始写-评估-修改-不断重复。

    他偶然看到一期名为《观察家》(The Spectator)的英国杂志,发现自己被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所深深吸引。富兰克林决定,他也要写出那些漂亮的文章,但没有人教他怎么练习。他可以做些什么呢?他提出了一系列聪明的方法,目的是既教自己写作。富兰克林首先选取了杂志中几篇他认为不错的文章,然后写下对每个句子内容的简短描述,只要让他能够回想起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便行。几天后,他开始厌倦从自己一开始写下的线索中重写文章的方法。他的目的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复写那些文章,而是要写出自己的文章,而且要让自己的文章和那些文章一样描写细致入微、用词精准简练。他写完后,回头找到最初的文章,将它们与自己写出的文章进行对比,并在必要时纠正自己写的版本。这教会了富兰克林如何明确且中肯地表达观点。

    学习总体结构和逻辑。他又一次找来《观察家》的文章,并为每个句子都写下一些提示线索。但这一次,他把那些线索写在另一些纸上,并且故意把顺序打乱,使词汇完全处于无序的状态。然后,他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仅让自己忘记了最初的文章中句子如何措辞,还忘记了那些词汇的顺序,再一次复写文章。他找来从某一篇文章中摘抄下来的、没有按顺序排列的提示线索,并按他认为最符合逻辑的顺序来排列,根据每条线索写出一些句子,并将自己写的结果与最初的文章进行对比。这样的练习,迫使他小心翼翼地思考怎样

    富兰克林解决了一个许多人经常面临的问题,即想要提高写作水平,但没有人教他怎么做。也许你请不起导师,或者一下子找不到什么人来教你想要学习的东西。也许在你有兴趣提高自己水平的那些领域或行业之中,你没有发现杰出人物,或者至少没有导师。不论是什么原因,如果你遵循刻意练习的一些基本原则依然可能实现进步。

    ——没有导师,上网找大牛、报班、看视频、看书、找资料等。

    例子:毕业十年,有人月薪1W,有人月薪10W,差在哪里?

    彭小六,原名彭君,简书作者,关注度排行第一位,计算机科班出身,做过8年程序员,3年项目管理,目前月入10W+。

    现任一家江苏上市半导体企业做IT主管,负责集团IT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转型产品开发。会带团队,会玩手绘,会画思维导图;擅长个人知识管理,也经常做内部培训。会玩单反,喜欢拍人文纪实;会做PPT,也会UX。喜欢读书,更喜欢做分享;懂互联网思维,也在进行020创业。他是万恶的处女座。

    现年32岁,2014年4月开始在简书练习写作,一周一本读书笔记,练习了40周;而后转入阅读和知识管理领域,完成职场学习系列文章近17万字,涉及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思维导图、PPT、项目管理、产品管理等话题。

    2、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区?

    一个图: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如果从来不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一个反例。富兰克林下国际象棋

    富兰克林是美国第一位著名的天才,他最痴迷的是国际象棋。他是美国第一位国际象棋棋手,曾参加过最早的国际象棋比赛,并在那里广为人知。他下了30年国际象棋,老了的时候,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下棋上。他在欧洲的时候,和当时最著名的棋手下过棋。尽管他曾给大家提过“早睡早起”的建议,但他自己下起国际象棋来,往往下到早上6点,直到太阳升起。

    因此,本杰明·富兰克林那么聪明,而且又花了数千个小时来下棋,有时候还和当时最佳的棋手过过招。他是不是让自己成了最伟大的国际象棋棋手?没有。他的水平只能说是中上等,从来没有强大到能与欧洲优秀棋手相提并论的地步,更别说最优秀了。在国际象棋上的失败,令他感到异常气馁,但他从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棋艺无法精进了。如今我们都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那便是:他从来没有逼一逼自己,从来没有走出过舒适区,也从来没有进行数小时的刻意练习,而那种练习正是提高棋艺所需要的。他就如同一名在30年的时间里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弹同样一些曲子的钢琴家。这种做法,是使自己停滞不前的“诀窍”,而不是使自己技艺精进的秘诀。

    3、如何保持动力?

    意志力重要吗?

    几乎从来没有完成过的“新年计划”。每当元旦或是圣诞节附近,我们很多的人会制订自己的新年计划,这时候也是单位里写总结的时候,写完单位的总结,然后写一下自己的个人总结,顺便将自己的未来新的一年的计划制订一下,这是自己多年的习惯,也是很多人的习惯,但是,我们几乎很难100%完成这些计划,于是国外的网友曾经搞笑,如果有谁的计划不靠谱,就说这是一个“新年计划”,一定很难完成。这是为什么?我们自己给自己找的原因是——缺乏意志力。

    意志力根本不存在。第一,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可以在任何情形中运用的的“意志力”。比如,没有研究表明,为参加小提琴大赛而苦练几个月的人,如果让他参加诗歌大赛,也能表现出同样的意志力;第二,意志力,是人们根据取得的成果后再赋予某人的优点。比如,看到一位世界冠军,或是马云,我们一定要认为他们天生就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意志力。

    如何保持动机?增强与减弱

    减少停下来的理由——习惯!

    作者在研究柏林的小提琴学生时发现,他们中大多数人更喜欢早晨一起床就开始练习。他们已经制订了练习日程,以便在那个时间不受到其他任何事情的干扰。那个时间是专门留给练习的。除此之外,把那个时间作为练习时间,还制造了一种习惯与责任的感觉,使自己不太可能受到其他事情的诱惑。在柏林的小提琴学生中,最杰出的和优异的学生,平均每周比优秀的学生大约多睡了5个小时,最主要是午休时多睡了一些时间。参与我们研究的所有学生,无论是优秀的、优异的还是最杰出的,每周花在休闲活动上的时间大致相当,但是,最杰出的学生比其他学生能够更准确地估计他们参加休闲活动的时间,这表明,他们会尽更大的努力去规划时间。良好的规划,可以帮助你避免受到许多占用你大量时间的事情的干扰,以便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练习。

    想让有目的的练习或刻意练习变得高效,你需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并保持专注,但这些都是让人心力交瘁的活动。杰出人物往往做两件有益的事情,它们看起来似乎都与动机无关。第一件是一般的身体保养: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保持健康。如果你疲倦了或者生病了,就更难保持专注,更易分心走神。如作者在第4章中提到的那样,小提琴学生全都注意让自己每天晚上保持高质量的睡眠,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会在上午的练习结束之后午休一会儿。第二件是将练习课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左右。如果比那个时间长得多,你将无法保持高度的专注。而且,你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能还要将时间压缩一些。如果你的练习时间超过1小时,过1小时就休息一下。

    增强继续的理由。

    补齐短板的渴望。

    青岛海尔,获奖之后的“挑刺会”。5月中旬去去青岛海尔学习时发现海尔一个非常独特的做法,就是“找差距”的文化,这起源于当初张瑞敏在80年代砸冰箱之后几年内,马上获得了一个国家级的质量金奖,张瑞敏去北京领回奖时,工厂里的工人夹道欢迎,大家都高兴极了,都在盼着好好庆祝一番,结果张瑞敏却出人意料的要开一个挑刺会,为什么?因为,在他们去北京领奖的期间,厂里又收到了客户的质量投诉。为此,有的中层不太服气,但是张瑞敏经过一番说服之后,大会都心服口服,开了一个扎扎实实的挑刺会,顺利得将短板补上,从此海尔产品的质量成为业内的标杆。

    让目标有意义。

    例子:刚旭东点钞。自己今天要与自己昨天强。

    让目标更有意义。例子:将要背的单词换算成钱。

    李笑来老师曾经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中写到过朋友背诵GRE单词的例子:一共要搞定20000个单词,而因此可能获得的奖学金是每年40000美元左右,一并且连续4年没有失业可能。当时的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差不多是1:8,所以,大约相当于每年320 000元人民币。而如果一年的税后收入是320 000元人民币的话,那就相当税前赚取了差不多40 0000元人民币。那么,每个单词大约值20元人民币,这还只不过算了一年的收入而已。

    怎么样?这么一算,感到背单词快乐多了吧?把不得不做的事,换算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只要付出一点点努力就能赚到钱,还真挺划算的呢!

    四、如何在培训中应用刻意练习?

    例子:王牌飞行员计划。

    1968年时,越南战争的交战双方激战正酣。来自美国海军和空军的战斗机飞行员经常与接受过苏联培训、驾驶着俄制米格战斗机的北越飞行员交战,而美国飞行员的战绩并不好。这段时间,美国海军击落9架米格战机,但损失了10架战机。此外,1968年夏,海军飞行员发射了50多枚空空导航,无一中的。海军建设了如今著名的“王牌飞行员学校”。

    进入王牌飞行员学校的学生,是美国海军中仅次于他们教官的最优秀战斗机飞行员,被集体称为“蓝军”。他们驾驶着美国海军的战斗机,同样没有装备导弹或子弹。每天,他们会爬进战斗机的机舱,加速、升空,加入与“红军”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飞行员要把他们的战斗机(以及他们自己)推到失败的边缘,以便了解飞机能够做些什么,以及需要做些什么以摆脱那种困境。他们在不同的战斗局面中尝试不同的战术,学会如何最好地应对敌方飞行员的攻击。

    不过,那没关系,因为一旦飞行员降落到地面,马上就会召开“战斗报告会”。在这些会议期间,教官会毫不留情地考问学生:你在空中的时候注意到了什么?你采取了什么行动?为什么选择采取那些行动?你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飞行员学会了问自己一些问题,因为这比听到教官的考问令人更舒服,而且,他们每天在飞行时,都会认真汲取上一次模拟空战中的经验与教训。渐渐地,他们将学到的东西内化于心,以便在真正做出反应之前无须思考太多。慢慢地,他们发现自己在与“红军”的空战对垒中取得了进步。

    训练的效果惊人

    1970年接下来的三年里,美国海军飞行员每损失一架飞机,就平均击落12.5架北越战斗机。在整个战争期间中,美国战斗机每5次与敌机的遭遇中,便击落1架。到第一次海湾战争时,两个军种都已经长时间执行了他们的训练计划,使得他们的飞行员比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其他战斗军种的飞行员更加训练有素。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持续7个月的时间里,美军飞行员在空战中击落了33架敌方战机,只在战斗中损失1架战机,这也许是空战史上最具压倒性的胜利。

    海军设计的这个计划,在许多方面都有刻意练习的元素。特别是,它给学生飞行员机会,在不同的局面下尝试不同的战法,并由教官对其表现提供反馈,然后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战中去。

    (一)完全仿真,模拟真实业务场景。

    正式员工什么样要求,新员工就应达到什么要求。

    在王牌飞行员计划前,方案设计人员曾经就是否有必要如此真实的模拟真实场景展开了讨论,有的认为太真实会非常危险,不要让士兵在训练中伤亡;另一方认为,训练必须要真实,否则上战场后有可能伤亡更大,幸运的是,第二种声音最终取得了胜利。

    我们在新员工的培训中,也应该这样要求,包括任务强度与难度、上班与休班的安排等均应最大程度模拟真实,甚至比真实更严格,才会让我们的新员工真正上岗后具备完全的胜任力。

    (二)及时补齐短板,制订针对性短期目标。及时补课短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及时了解一线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评价,这是我们的客户,他们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实,以他们认为的短板来针对性训练,较为切实。还有,训练时应有目标,训练结束后应有对比,否则意义不大,这样才能积累数据,为今后的训练提供参考。

    (三)安排导师。刻意练习中,对于导师的重要性强调的非常多,这也是快速提升培训对象能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对于目前我行新员工的培养,可以考虑对班委安排导师(主任、院长做为导师或辅导员),及时提供支持与帮助,帮助其快速成长。

    (四)通过挑战性任务来提升技能。刻意练习与传统的赋能方式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注重的是绩效或任务目标的达成,而不仅仅是学会了多少知识,通过挑战性任务来进行培养是一条非常有吸引力的培训途径。除了在实训时安排完成一定的任务,还可以及时收集总行部门或一线单元目前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分解、分析,我们的新员工可以参与什么到哪个环节中,通过一些挑战性任务的方式来培养,是可行的。

    猿人-直立人-巧手人-知识人-练习人-应对挑战。

    刻意练习,练出高版本的自己。

    作于2017年5月22日

    <,��ͩv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刻意练习,练出高版本的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ki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