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篇文章转自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一书,感恩明师的存在,让我可以做更好的自己,给到孩子更好的陪伴。
对于儿童来说,顺从是一种荣耀,一种快乐。想一想爱情的面纱尚未揭开时相互热恋的爱人,她请他做点什么时,他是何等的荣耀!顺从的人就是自我实现的人。当儿童有时顺从、有时不顺从时,那是他还没有具备顺从的能力。一旦儿童具备了能力,他就可能听从成人的指示去做什么,以便在真实的生活中检验自己。最后,儿童会渴望顺从,因为他顺从的是真理。
——孙瑞雪
什么是顺从?
文 孙瑞雪
蒙特梭利认为,人的正常状态是服从,是顺从。对于儿童来说服从会变成一种荣耀,一种快乐。对成人来讲,最典型的现象是谈恋爱的时候,尤其是爱情这层面纱还未揭开,你倾慕的对象请你帮忙,荣耀就真正地到来了!
顺从就是这样一种感觉:荣耀和快乐。意志是服从的基础,先有意志后有服从。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前面讲过,当一个儿童练习走路(1岁左右)的时候,他能不能服从你的命令(如你不让他走路,或让他快快地走路)?他不可能服从,当他的腿的机制发展得比较完善、具备了行走的能力时,他就开始服从了。当成人给他说什么的时候他会考虑,我能不能服从?这个服从能不能使父母高兴?儿童是依据他个人的能力来服从的。
在小学里,很多孩子好动、爱说话,老师不断地告诉他们,上课不要说话,这些孩子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教师就惩罚这个孩子:“给我站起来!“过一会儿,他还是说话,他站着说话。这个孩子没有能力控制他自己不说话,因为他自己说了不算,他所想的同他的行为分裂着,无法合一。那是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意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丧失了。有一次,我们用《儿童EQ的开发与培育》来测试儿童(7岁半)。我们问:“能遵守规则吗?”一个孩子沉思了一会儿说:“一半能遵守,一半不能!”我问:“为什么?”他说:“比如,音乐课太难了,我没法遵守!”我恍然大悟,当规则难度太大,儿童没有能力遵守时,强迫儿童,只能给儿童再制造一个不诚实的品质。幼儿期是形成意志的关键期,儿童都在学着依自己的能力遵守规则,顺从事物的规律,建立真正的顺从,但难度太大就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恶果。
顺从才是儿童的正常状态。当儿童不顺从的时候,正是他没有能力顺从的时候,那是他的意志力没有完善。
好动,完全是在儿童自发的活动遭到破坏以后,儿童没有发展的目标才出现的。蒙特梭利说:“这里所说的服从比通常所说的服从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这个服从指的是意志的升华。服从是个人意志的升华。” 一次,我问外甥女:“玲玲,你说说,邻居家谁最顺从?”玲玲说:“我觉得王老师最顺从。”王老师真的非常顺从。你请王老师拿一样东西,王老师就去,你让王老师今天负责炒菜,王老师就负责炒菜。在外人眼里,王老师是一位和善、顺从、忍让的好丈夫。当别人发表与他不同的观点时,他就安静地听。他的美好,他的宁静,他的深邃,普通人无法了解。他从不参与到任何世俗的事物中去。当你仔细观察他,你就会发现他是因为生命状态远远高于别人而在迁就和照顾别人,他是一位科学家,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他像一位圣贤那样总是在关键时刻说一句,平时他从不占用别人的空间和时间。他是我见到的人格发展最正常的人。
顺从的人,按照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1908∼1970)的说法,就是自我实现的人。他实现了自己,就会关注和帮助他人实现自己。
但是,如果一个儿童正在发展他的某个敏感期,比如他到了发展触摸的敏感期,他要到处抓摸,你让他顺从、安静、坐在那儿不要动,他是不可能顺从的。蒙特梭利告诉我们,如果人类灵魂不具备这样的品质,如果人类从来没有通过某种深化过程获得这种服从的能力,就不可能有社会生活。儿童首先要实现自我,才能超越自我,才能达到与社会的和谐。
以往顺从的含义是,教师和父母告诉儿童做什么,儿童就去做什么,这是传统教育中的顺从。在蒙特梭利教育中,顺从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儿童有时顺从,但并非时时如此,这可能给你留下“任性”的印象。我们的很多孩子回家以后的表现令父母头痛:“哎!这个教育不行,我们的孩子才去了一两个月,回家已经任性得不行了。”
我们来看看孩子是怎样任性的,当儿童正在发展某种机制和观念的时候,比如,在发展一种“完美”观念的时候,你破坏了这种“完美”的感觉,儿童会跟你“斗争到底”。比如说,一张饼,儿童是绝不容许你把饼掰成两半的。但爸爸买了张饼,正好从中掰成了两半,小半给了孩子,大半给他自己。然后,他的孩子拿起这半块饼大哭着把饼扔了。爸爸很尴尬,很生气。然后,他的解释是:这个孩子很贪婪。但实际上,这个孩子在建立一种“完美”的观念,那个爸爸破坏了孩子“完整”的感觉。孩子极为痛苦,为了维护他心目中对事物完美的追求,他会与成人“进行斗争”。我们大多数人把这种情况称为“任性”。
儿童什么时候能服从你呢?
儿童在这种观念发展完善之后,当他具备了这种能力,顺从就会开始了。比如说,当儿童已经学会走路但还要让你抱的时候,你告诉他:“妈妈爸爸抱你一会儿,你走一会儿,好吗?”他会考虑,然后说:“好的。”因为他不是不会走路,他需要你抱他走一会儿,他自己走一会儿。这种状态属于半顺从、半不顺从状态,这是第一状态。
儿童顺从与否同他具备的能力有关,所以判断孩子是否顺从的时候,我们必须与儿童现有的能力联系起来判断。“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零至3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这个时候,怎样让他顺从呢?比如说,他这时想玩水,你告诉他:“好,去玩水。”他这个时候的本能冲动与你的命令正好一致,他顺从你,如果不一致,儿童就绝不会顺从你。他根本听不明白你所讲的,除非惩罚代替了说教而使儿童恐惧,他才会顺从。蒙特梭利说,必须了解儿童已经达到了什么发展阶段。命令一个人用鼻子吃东西是荒唐的,命令一个不识字的人写字也是荒唐的,因为他的能力没有达到。儿童在3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除非他接受的命令与他的冲动相一致。
在传统的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你把一个教具拿到教室的时候,孩子们会蜂拥而上 ,所有的人都想要操作这个教具!蒙特梭利讲,这样的孩子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是不正常的。应该是这样,东西拿出来的时候,只有一两个孩子去拿,像正常成人那样。我们教室里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你去放一个新教具,刚开始没有人发现,偶然有一个孩子发现后,就开始拿起来操作。过一会儿,另外一个孩子发现了:“咦!”他在操作这个教具,“这个我没见过!”然后,这个孩子会说:“咱们班有个新教具。”如果想玩,他会等待,等那个孩子放下的时候,他再去拿。
有一个孩子看到另一个小孩子在玩新的教具——数块,我发现他在旁边(我看了一下手表)整整坐了30分钟,一直等到这个孩子不玩了,把教具放到教具架上,他才赶忙把那个教具拿过来自己工作。他要想操作这个教具,就必须进行自我控制,那是他心中的规则,那么这种能力是儿童能够达到的,他就遵守了,他也顺从了这一规则。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两岁的儿童已经开始会说话了,那时我们成人就开始试图让儿童服从他。但这个时候,成人还不会用暴力或其他专制的行为,成人这时可能会说服,不断地说服:这个不可以,那个也不可以。结果把儿童的大脑搞得一团糟。一位家长看见孩子在玩水,家长说:“宝宝,这是喝的水,不可以玩,你应该去拿玩的水。”小孩就把喝的水倒入杯子,他妈妈又说:“宝宝,这个杯子,不是喝水的杯子,是玩的杯子。”这些话让孩子的大脑彻底混乱了!这些话成了孩子心智发展的障碍。如果孩子这时顺从了这个成人,那是因为他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已经丧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