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关系中的“我”

作者: f465da3cfca3 | 来源:发表于2019-07-17 06:27 被阅读79次

    《我与你》马丁 布伯 著

    活出自己就是生命的意义,前面是武志红根据自己的治疗案例结合了《我与你》的书评,后面是原著。

    人一生中说的最多的就是“我”,这是第一人称,也是我们确认自己存在的证明,在我与你中,我是主体,你是客体,你的范围很广,不仅仅是人,还能是物,是事情,是感觉等等。

    在生活中做很多事情都是有目的和带有功利性的,吃饭是为了生存,上班是为了赚钱,社交是为了让自己觉得不孤独,这种就是我与它的关系,即通过一样东西去达到目的。

    而真正的热爱是我与你的关系,没有目的不求回报,一切出发点都是爱,武志红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向快递员拿快递,那个发生就是我与它的联系,因为拿快递是目的,快递员是满足需求的工具,真正意义上我是和快递产生了连接,而快递员在将快递交到手上的那一刻就失去功能,因为我们不会去费心记忆一个快递员的长相或者是想要了解他。

    而最真实的生活,却是我与你的关系,就是全然感受双方之间的存在,很多时候我们在想着其他的事情而做着手里的工作,其实就是没有活在当下,处在了一种我与它的状态中。

    大脑很喜欢二元对立,冲突让我们常常会忽视当下的真实感受,而是喜欢三心二意的做着这个想着那个,当这样做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活在概念中而并不是真实的感受现实。

    为了生存我们会更喜欢构建我与它的世界,我们需要野心,需要梦想和行动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那是活着的动力,但是如果生活中满是我与它而没有我与你的连接,人就不能找到自己不能活出真实,基本上一个正常人会经常在我与你和我与它之间摇摆,既非脱俗也非完全世俗。

    在一段关系中如果有所期待或者是想要控制,那就是我与它的关系,比如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管教孩子,或者是追问恋人爱不爱自己,听起来再高尚的动机,都不能摆脱那利己的真实目的。

    最好的关系应该是谁都在做自己,不需要被对方掌控,也不去掌控别人,彼此都能绽放出最美的样子,尊重自己的感受,这个世界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是不同的,有我的视角也有你的。

    所有的具象事物不过是整体感觉的一个碎片表达,仅仅通过认知只能将意识限制在“自我”的范围内,对事物的观感其实反映的并非其本身,而是我们自己,越是详细的描述或者表达,其实越片面,世界上所有本质作用力都发源于完整本质。

    原始人的表达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一个符号包含了太多含义,图像不够具化表达反而能体现更多内容。

    我和你,我和它都是二元对立,都是在分离整体,婴儿在母体状态中体现了纯粹高度自然化的联结,等到孩子出生之后有了我的概念,他们就开始慢慢与连接紧密的世界开始告别。

    但是人活在世你我它三个主题缺一不可,他们互相依托才能体现出对方,没有你就无法感知到我,没有它就无法完成目标,收获知识,领略种种启发。

    三位一体,你我它三者之间要保持平衡,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与自然或者是动物相处,都要注意自我感知,感受最纯粹的联结和关系。

    这本书大多数都是哲学理论阐述,读起来有些费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双重关系中的“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lf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