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如何立身处世(《宪问篇》1-7章)
按照《论语》编纂者的惯例,每篇开篇都会点明本篇的宗旨。作为《论语》一书中章节最多(44或47章)的《宪问篇》,其主旨是什么呢?
我们仔细体会,找出章节中的相通之意,或许会感觉到《论语》编纂者还是颇有脉络用心的。
《宪问篇》的宗旨好像是围绕“持续下学上达,成就仁者境界,安人安百姓”,在向我们揭示夫子心中的仁人君子是什么样的标准,是对上一篇“先之劳之无倦”的进一步深入阐发。
本篇篇幅较长,可以分作三个部分:前七章即围绕提出孔子所教君子之道的原则,即士人君子如何立身处世。
[if !supportLists]第一章,[endif]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原宪向孔子请问关于“耻”的精义。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什么是“耻”的定义,而是指出君子对于不合于道义的利益会内存愧疚,也就是羞耻心。
原宪是孔门狷介之士,其于“耻”应该有深刻理解。而本篇结尾两章的原壤、阙党童子,一老一少可谓代表了当世普遍人,他们“幼而不孙弟,老而无述焉”,是不是无“耻”的表现呢?
由此可见,本篇首章和其他各篇一样,是通篇之眼,点明本篇的主旨是在于发明君子之道,提出君子之道的原则义理。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原宪又问:做工夫可以达到内心不起好胜自夸怨恨贪欲之心,是不是就是“仁”了呢?原宪之意,应该够资格吧。可夫子回答“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孔子肯定了是难能难行的品德,但仍然不许以是仁者境界。
按照朱子“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也”的说法,这里分明包含了有义和不义的道理。然后,从君子固然“克伐怨欲不行”,指出其中仍有仁与不仁的差别。这就是打开了本篇的话题,下面开始一一阐发。
[if !supportLists]第二章,[endif]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正如上篇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儒家“学而优则仕”,就要为社会做点贡献,匡救天下。这又是反向指示,强调君子必有大志向。这和《学而篇》第三章“巧言令色鲜矣仁”,《为政篇》第三章“民免而无耻”,《八佾篇》第三章“人而不仁如礼何”,《里仁篇》第二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的篇章结构编排是多么的相似。
你还说《论语》杂乱无章吗?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似乎又是本篇的一个小提纲,领起以下各章,向我们展示夫子眼中的“君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应该做什么事情。在孔子眼中,人可以分五等:庶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孔子家语·五仪解》)。君子下学上达,士人也同样需要下学上达。
第三章,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君子处于无道之邦,仍然要坚守道德,又要有灵活应对的智慧。正如《公冶长篇》的“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一样,这正是不管邦有道无道,君子的心中得有道。
第四章,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接着上章“危行言孙”讲,“言”是指公开的或载之史册的正确的符合天道的见解和主张,不是指私下言论。好比今天的什么砖家大腕、自媒体大V,言论滔滔,就是“言者不必有德”。《泰伯篇》第六章,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孟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可以作为“仁者必有勇”的注解。
第五章,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本章的重点是尚武、尚力不如“尚德”。羿和奡都是为了一己之私,虽有万夫不当之勇,皆不得其死;禹稷一心为老百姓解忧,虽“躬稼而有天下”。所以,孔子评价说“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尚德之人,才合乎孔子内心之意,而南宫适正是这样的人。本章是紧承上章而举例说明:有德者必有言(南宫适),勇者不必有仁(羿、奡)。
第六章,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这句话实际包含了很普遍的道理。孔子赞赏颜回“三月不违仁”,即便是“复圣”也许不能时刻以仁加身。在生活中,君子有时也会急躁,在是非面前不顾一切,办事会缺少仁德,但终究会内省反思,回归德性。而小人无所畏惧,弃准则于不顾,无论怎样都不会有仁德。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有仁德之人有是非之心,见恶言恶行会发脾气,会做事鲁莽。但“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一定是具有自觉、自省精神的人,君子“过则勿惮改”,不怕有过,就怕不改,改过之后,人反而仰之。
前五章提出了君子的行事标准:不贪不义之禄、不贪恋安居、道德高尚(危行)、处世有智慧(言逊)、德言相符、仁者大勇。第六章在前五章的基础上,再对仁者(君子)进行界定,就是需要看他的人格境界,而不仅仅是看他做了什么功业。实际上是对前面五章进行小结和分梳:仁者(君子)也有仁,有不仁。虽同属君子,也还有高下之分。这就补足了第二章,孔子为什么说“可以为难矣”,那个铺垫的意味。
以上六章,提出了孔子所教君子之道的原则,下面再举实例说明。
第七章,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把这一章与前后各章联系起来看,可以发现孔子给我们开出四个甄别君子的视角:君子之爱、君子之劳、君子之忠、君子之诲。这样,就可以帮我们准确把握“爱之”的“之”的内涵——理解为guo家、集体、个人、儿女,似乎都可以吗?联系前后文,也不能拘泥,即使指guo家,也可以推而广之。如果你真的爱这个guo家、这个单位、这个集体,那你怎会不为此而劳碌呢?看到自己热爱的“东西”有不对的地方,怎么能沉默呢?真正对他好的话,就一定会直言相告,善言规劝。
接下来,再举实例进行说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