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个人成长职业生涯规划
别丢了自己“吃饭的家伙”

别丢了自己“吃饭的家伙”

作者: 单虓晗_Shawn | 来源:发表于2019-11-11 23:38 被阅读0次

前言

有这么一个笑话:“领导说,带好你们吃饭的家伙到办公室开会。其他人都带上笔记本,我却带了一个碗…”。别急着笑“我”,我想问的是,你真的知道自己“吃饭的家伙”是什么吗?

很多人每过几年就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迷茫一次,我平时也常接到过很多年轻朋友的咨询、讨论,我自己觉得,想清楚这个问题会直接决定你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选择。

今天,我简单总结一下自己常讲的一段逻辑,里面没有严谨的措辞和严丝合缝的推理,只是希望读完可以触发你更深入的思考,已经想清楚的朋友可直接跳过,喜欢刨根问底的朋友,我会在文末附上一些理论和推导过程的链接。

四类价值

总的来说,一个人在社会上不断积累,会逐步体现出四类价值,分别是

  • 时间价值
  • 技术价值
  • 资源价值
  • 平台价值

我喜欢把它作为第一层思考框架,逐一拆解。

时间价值

时间价值就是你可以拿工时换金钱。一个人刚踏入社会,常常是做偏执行类的工作,确实,你也在使用一些技能,但是你能干的别人也能干,所以本质上,你就是在卖“工时”。拿游戏类比,你拿着1级的技能在新手村杀鸡,你吃饭的家伙是“技能”吗,并不是,其实只是你有时间而已。

不过做久了你会发现,大批年轻人涌了上来,你做的事不仅人家能做,而且更便宜。如果你意识到了这点,那么在这个阶段的目标应该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上升到第二个阶段“技术价值”。

技术价值

技术价值就是你可以拿手艺换金钱。大部分人都集中在这个阶段,所以要大篇幅讲一下,尤其是以“知识”作为手艺的脑力劳动者。

从应用的角度看,知识可以分为三类,三者的关系类似一个倒着的“π”的形状:

  • 左边的柱子叫“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对应一个行业或行业中某一个细分,比如网络、金融、终端,这些知识多数分布在各个对口企业中,内部也常称之为“业务知识”。
  • 右边的柱子叫“专业知识(professional knowledge)”,对应科学或工程学范畴的知识,通常在学校里都有开设专业课,比如数学、物理、建筑、土木、视觉设计、编程。
  • 最底层叫“通用知识(general knowledge)”,比如思维、演讲、写作等等。

知识的用处是既可以修炼对应的技能,又能在实践中转换为有价值的经验,三类知识的正确修炼方法是:领域知识修“广度”,专业知识修“深度”,通用知识修“厚度”。

拿程序员举例子,假如你在一家网络公司开发软件,那么你的领域知识是网络拓扑和各类通信协议等,你懂的越多,你能承接的工作范围就越大。你的专业知识是编程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这些,这里你就要修炼深度,因为专业知识必须要结合大量实践、花大量时间把它修炼成“技能”,越深入打磨手艺就越强。此外,专业知识所积累的经验也很有价值,可以培养新人、写书、做咨询、建影响力等等。你的通用知识则是思维技巧、沟通方式、文章写作等等,通用知识可以锤炼出所谓的“软技能”,它像是内功一样,可以为你的日常工作提供助力,如果你修炼了一些更高级的法门,比如哲学、思维科学,它们甚至可以提升你修炼所有知识和技能的速度和质量。在工作中,当你把这些知识都修炼到一定程度并组合运用,可以最有效率的交付满足岗位要求的产品,就形成了你所构建的“技术价值”,相比时间价值,它就是你的“护城河”。

上述分类看起来简单,但是在现实中,时间不够、精力有限,一个人若是把学习重点分配不当,是很容易在工作中迷失方向,忘了自己“吃饭的家伙”是什么,最后丢了饭碗。下面总结四个常见的误区:

1.把专业知识当领域知识一样,修广度。

人都有避重就轻的习惯,真正静下心来深入学习艰深的东西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很多人习惯性的看几本书、简单了解原理后就去实践了。过一段时间,发现不得不还需要另一门专业知识辅助,就再找相关专业的入门书,再读一读,俨然觉得自己又搞懂一个专业了。在神雕侠侣中,杨过一开始也是这样,东学一招西学一招,都是上乘武功,却难成高手,金轮法王看得明白,一语道破玄机:“你武功虽然花样不少,但博而不精,杂而不纯,你到底那样武功最为精湛,专门专研,炼到如火纯清,方有可能打败郭靖”。道理是一样的,事实上,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经历体系化的学习,层层深入,努力锤炼,持续实践,根本没有速成法。

2.重领域知识,轻专业知识

修领域的好处是可以不停的扩展广度,即使浅尝辄止,但利用信息优势也可以做到很多事情,不过很多人单修领域广度而弃专业却是大错特错。每一个工种、岗位、角色,无论是多么综合性质的,绝大部分都必然有一个对口专业的,你可以想想自己的岗位,在学校里、社会上有没有对应的专业知识,查一查便知。不修专业,只是靠广泛的领域知识确实可以“忽悠”一下,但是难成高手,遇到行家,一出手便能看出来你的专业水平。

3.专业知识单一,后劲不足

专业知识也是有难易之分的,单一的专业知识布局,常常造成工作3-5年之后后劲不足的情况。比如编程、管理、产品设计等专业,本身没有艰深的理论,门槛较低,持续打磨几年,即使走“深度”路线,也都会到达差不多的水平,再之后,就纯粹靠实践的艺术和经验的积累,很难明显区分出高下了。

因此,通常需要提前布局,配合其他专业知识形成合力,才能持续深耕下去。比如,一个建筑专业的毕业生,到了软件行业做建筑软件的B端产品经理,可以持续干10年以上。而一个同样出身,进入互联网行业做C端产品经理,往往干几年就要转行。其中的差异就是,建筑本身是一个专业,同时,建筑软件行业是一个领域。而C端所在的用户流量只是一个领域,而且还是一个快速变化领域,没有更多专业知识的依赖。

综上所述,每个(业务)领域看起来是一个方向,实际上它们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是不同,这直接决定了领域本身的门槛、生命力,以及你的“技术护城河”能挖到多深。

4.重通用知识,忽略领域和专业。

一般来说,通用知识修炼到一定程度是不会犯这一类错误的,不过难免有误入歧途的情况,所以这里还是要提醒一下。

想一想,你去卖自己技术价值的时候,应该讲什么?拿“找工作”举例子,如果是换公司,那么对方最愿意出高价的情况,首先,就是你修炼的领域和专业知识可以完全迁移、完全契合的情况,当然,这种情况你多半是要签“竞业协议”的。其次,是“专业对口”,一个程序员,只要专业硬,领域基本上是可以随意切换的。(当然,这是工作1-2年的状态)。最后,才是“领域对口”,同一个领域内的工种切换,通常多见于公司内部调配,一个人在领域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是可以考虑手握领域换专业,但换完后,一定要一边靠老“领域”吃饭,一边猛补新“专业”。分析完可以看的出来,这里并没有“通用知识”什么事情。

小结

自己评估一下自己的技术价值,可以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1. 你最厉害的专业是什么?
  2. 你擅长的领域有哪些?
  3. 如果换工作,哪些是可以迁移并作为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部分?

当然,在这一层,无论你怎么修炼,都有一个瓶颈,就是你的时间只能卖一份,每天工时最多只有14-18小时,若想获得更多回报,即使你不断学习技术、打磨技能,不断提高生产力,也只能获得线性的收入。

资源价值

从个人投资角度,一个人想打破工时的约束,就必须花一些成本来获取外部资源,比如持有稳健增长的金融资产、投资有前途的企业、出畅销书或网课、建立个人品牌等等,这些资源越多,你的整体收入就越高,甚至可以获得指数级的增长。

对于个人价值也是类似的逻辑,一个人武功再高也难敌千军万马,如果你拥有可以很多可调配的资源,那么你就拥有了“资源价值”,可以做更大的事情。

但是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你需要看清这些资源你是不是真的拥有。

一个人工作2-3年通常会面临一个选择——要不要做Leader的岗位,这个岗位通常是被上级“授权”带着2-15人一起干活,相当于军队里叫“班长”,自己也是兵,但是同时做着班级管理的事情。如果你做了类似的角色,你的脑袋里一定要清晰的认识到,这样的安排,并不是真的让你拥有资源,只是为了让你的技术价值发挥的更大而已,你其实还是靠技术吃饭的,就像班长通常要带头冲锋一样。如果你忽略了这点,就容易逐步失去你吃饭的家伙,变成了“打杂”人员。

如果你已经上岗了,那么你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 第一,以提升自己技术价值为前提来工作,打磨更厉害的技术,顺便修点管理技能,为的是创造更大的价值。
  • 第二,把“管理”作为专业知识深耕,把Leader作为跳板,尽快上升,拿到能掌握“生杀大权”的高级管理者,至少能在任职期间拥有一定的包括人财物等资源的使用权。

两条路其实都各有优缺点:

  • 第一条路的优点是可移植性强,你积累的大部分能力都在自己身上,对平台依赖较弱,可惜因为还处于技术价值的阶段,从收益的角度看,还只是线性的,终究会到达一定的瓶颈。
  • 第二条路的优点是利用平台赋予的资源价值可以做更多事情、拿到更大的收益,但缺点则是你必须用大量的时间把资源“种”在当下所在的平台里,难以移植,一旦所依附的平台下沉,管理者相比技术专家通常都会蒙受更大的损失。

此外,过于依赖在某一个平台中建资源,还要警惕两点:

  • 第一,被“体制化”。《肖生克的救赎》中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体制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一开始,人们抗拒它,后来慢慢习惯它,到最后,离不开它。”
  • 第二,平台的稳定性。事实证明,《基业长青》中的公司大部分都没有真的“长青”,行业顶尖公司也常常是10年换一批。

所以综上所述,我的建议是,要着眼于“社会”这个大平台上,而非“公司”这种小平台上。

平台价值

你建立了一个多边平台,让你可以打包购买一群人的时间或资源再高价卖给另一群人。能达到这个层面的人不多,我也没经历过,我在文末附了个人商业模式的文章,感兴趣可深入了解一下。

尾声

匆匆写完回看了一下,似乎有些语言略有偏激和绝对,不过这里没有什么情绪,仅仅是为了触发思考而已,毕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相关的一些总结和思考:

单虓晗写于20191111

相关文章

  • 别丢了自己“吃饭的家伙”

    前言 有这么一个笑话:“领导说,带好你们吃饭的家伙到办公室开会。其他人都带上笔记本,我却带了一个碗…”。别急着笑“...

  • 吃饭家伙

  • 吃饭的家伙

    ~我被开除了! 事情的起因是酱紫的~ 昨天领导发通知说:“明早8:00开会,带好你们吃饭的家伙在办公室集合。”结果...

  • 吃饭的家伙

  • 别丢了自己

    作者:舒丽琦 窗外盆栽里的小片幼叶经历过珍珠般硕大雨 点的击打,雨水的冲击也不免让它弯下腰去,本以 为它会就此屈服...

  • 别丢了自己

    曾经以为我最怕的事是辜负别人,不想辜负父母,所以按照他们的轨迹上学前进,不想辜负亲人,所以那些年熬了一个又一个通...

  • 别丢了自己

    图片发自简书App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有句话: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

  • 别丢了自己

    我时常在想,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过才算完满? 想了这二十多年,也终究没能想明白什么。 我看过许多别人的一生,或是半生...

  • 别丢了自己

    昨晚睡觉前,欣赏了会新养的多肉,最近他们长得很好,很养眼,然后静坐了一会,睡意来时便舒服的躺下了,内心舒适安然的夜...

  • 别丢了自己

    孤寂伴风的清晨有一丝心安的孤独,模模糊糊的未来,心头涌出了几缕希望,那是明天的向往,里面有热情,期望,乐观,这一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丢了自己“吃饭的家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nx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