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学启示录018: 怎样理解“财聚民散、财散民聚”?

大学启示录018: 怎样理解“财聚民散、财散民聚”?

作者: 陈奕和 | 来源:发表于2023-02-07 16:29 被阅读0次

我们该怎样理解曾子讲的“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执政者和老百姓怎样实现创造财富和利用财富的良性循环?

企业所有者为什么在财富分配的时候不能过于偏重于资方,亏待劳方?

孔子和老子有什么类似的忠告?

《大学》的书中曾子告诉我们: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然后,讲了一句,我们今天很多老板常挂在嘴边上的话: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某一位大老板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出“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话,当时觉得好智慧。读了《大学》之后才知道,这是《大学》书中的话。

这个话也很好理解,执政者如果一门心思去聚财,搜刮民财,老百姓受不了了,就会离心离德。

如果执政者能够把收上来的钱财,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么老百姓就会越发地认同他们,拥护他们。

一个人说话背离天道,那么别人也会用背离天道的话,来回应他。

财富如果来路不正,属于不义之财,那么这个财富也会莫名其妙的,用一种意想不到的、不正当的方式离开你。其实读了曾子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执政者和老百姓之间是一阴一阳,是必须要相互支撑,才能使国家得以治理好的。

因此要想保住执政者的成就感,就必须千方百计的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

如果执政者能够将老百姓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方式收上来之后,再重新用于改善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那么老百姓自然就有获得感,也就自然对执政者有好感。

我们可以想想看,执政者将收上来的钱,用于改善百姓的生产条件,他们就能通过劳动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执政者也就容易有更多的税收,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执政者如果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能够将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改善民生条件,去关心那些弱势的群体,那么老百姓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就会增加,就会变强。

因此上,为了保住自己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他们也会发自肺腑的拥护执政者。

其实,我们必须看清楚一个本质的问题,普通老百姓才是劳动者,才是真正创造财富的人,而执政者只是替老百姓用钱去谋福利的人。

双方的角色定位是不同的,是有分工的。执政者要想有钱可用,就必须确保老百姓有足够的动力去创造财富。

而老百姓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如果以税收的方式,进到国库,到了执政者手里,他们没能用这些钱去改善百姓的生产生活,而是一味的囤积财富,搜刮民财,甚至巧立名目落入少数执政者个人的腰包。

那么辛辛苦苦创造财富的老百姓,必然会失望,会愤怒或消极,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就会下降,财富创造也会减少,税收也自然会跟着减少。

大家想想看,税收少了,财政收入变少了,执政者治国所需要的用度开支就有可能会吃紧,如果这个时候不去调整心态和政策,还是一味的用强制手段,换着花样增加百姓的负担,就会进入恶性循环。

执政者的执政就失德了!失德了以后,就会失去了民心,失去了民心,老百姓就会选择逃离或者消极,自然也就失去了土地和财富。

所以,执政者治国需要用财,但必须知道财富是来自于老百姓的,也就必须用这些老百姓,否则就会伤了老百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伤了老百姓支持执政者的热情,执政者和老百姓之间就会离心离德,这就是财聚民散。

反过来,如果真正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会增加老百姓的拥护,他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就会变高,这就是财散民聚。

其实回到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企业的老板、股东与员工的关系,也是一样的。

老板必须明白,员工是创造财富的人,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利益分配,如果过度的偏向资本,劳动者也就会丧失对企业的认同,会跳槽,会消极怠工。

如果一个老板赚了钱,不能拿出相当的一部分,去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而只是为了满足个人被他美化了的私欲,他自己称为抱负。

那么,员工离心离德,就指日可待了。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和竞争对手相比,很有可能就会很快的下降。

孔子他老人家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他老人家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实都是在告诫我们:天道求衡。

我们的每一个所作所为,都会获得上苍一个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回馈。这在老百姓来看叫做报应.

你总讲不合情不合理的话,那么别人自然就用不合情不合理的话对你。如果获取财富的手段不正当,义利不对等,属于不易之财,上苍总会有一天要让你还本付息。

历史上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种因果报应的案例。虽然儒家不像佛家那样强调因果。但从《大学》书中,我们分明也可以读出“因果”二字。

总之就是一句话,执政者取财用财都要遵道,都要有德,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曾子为什么引用《康诰》、《楚书》和舅犯的话?

曾子论述“财聚民散,财散民聚”的时候,为什么引用《尚书》中“惟命不于常”?

为什么《楚书》和晋文公的舅舅子犯都把仁爱和善良当成珍宝?

执政者或者企业中的管理者怎样和被管理者形成良性循环?

就像我们今天的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很喜欢引用名人名言一样,曾子在《大学》书中论述“财聚民散,财散民聚”的时候,一口气引用了四段名人名言,我们今天先看其中的三段。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一个执政者,一个大人,应该最珍视什么呢?应该把什么当成真正的宝贝呢?什么是一个执政者最大的财富呢?

曾子先引用了《尚书·康诰》中的话:惟命不于常。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命是不常在的。

然后曾子自己引申: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意思是说,你有好的德行,你才能得到它,没有好的德行,就会失去它。

曾子觉得力量还不够,又引用了《楚书》上的一句话: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楚国是那个时候的大国,《楚书》相当于楚国的文化宝典。楚国的文化宝典上说,楚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为珍宝,只好把德行作为自己的珍宝,把善行作为自己的珍宝。

曾子接着又引用了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舅舅子犯的名言: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子犯陪着自己的外甥重耳,整整在外面流亡了19年,最后返回晋国,成为晋文公。他的心得是,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珍宝,只有把仁爱作为珍宝。

其实不管是楚书还是舅犯的话,都没有把普通人最珍视的金银财宝,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珍宝,而是把善良、仁爱这无形的德行,作为执政者最要追求和保有的价值,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我想曾子他老人家引用《尚书·康诰》中的“惟命不于常”这句话,是想告诫拥有权力的执政者们:

上天它是有天规的,它不会无条件无原则的支持和保佑某个人或某个政权。

我们再联系上文,曾子曾经告诫执政的君子,要有絜矩之道,必须同天下百姓同好恶,必须要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必须要执政以德,才有可能获得广泛的拥护,才会有更多的财富被创造出来。

这样的话,执政者才有更充足的用度,来治理国家乃至整个天下,从而巩固自己的政权。

在这里,曾子引用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时候的命令。殷商后期由于纣王无道,不遵守天规,不爱护天下苍生,所以他会失去政权。

周成王是拿这个案例来告诫康叔,只有尊天道、爱百姓的善政,才有可能得到上天和下民的认可与拥护。如果归纳一下,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善待百姓是善政,是德政,行善政和德政才能有百姓拥护,才能进入有财有用的治国良性循环。

但是,假如执政者把焦点放在有财、有用,而忽视有人有德,漠视天下苍生的冷暖,只是一味地榨取和聚敛民财,那便是恶政,无德之政。

不仅仅老百姓会和他离心离德,上天也会厌弃这样的执政者,让他快速的丢掉政权。

后面曾子接着引用《楚书》中的话: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其实和《康诰》中的告诫是一样的:

执政者不能以有形的财富,作为根本的追求,而要追求无形的内在珍宝。那就是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爱护天下苍生的德政。

有形的财富积累的多,过分了,就一定如老子所讲的“多藏必厚亡”。

但是一个执政者,一旦拥有了内在的无价之宝,有了一颗中正之心,一腔爱民之意,别人不仅无法夺走,更可以帮助他巩固执政的地位。

曾子下面继续引用晋文公舅舅子犯的话: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是进一步想说明“诚意正心”的内在之仁,内在之善,能够在困难的处境中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战胜困难。

我们读读历史书,就可以知道,晋文公是春秋时的第二位霸主,他回国继承君位之前,曾经因为晋国的内乱,而在外面流浪了整整19年。

他能够战胜重重的困难和危险,最后完成他的大业,唯一的法宝就是和那些仁人君子们团结与友爱。就是用仁爱之心之行,去面对流亡中每一个遇到的人。

没有一颗仁爱之心,他可能根本就活不到回国的那一天,更谈不上继承君位,励精图治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而且我们看一下就会发现,曾子引用舅犯的话,恰恰和前文引用《诗经》殷商失众则失国,形成了一正一反的鲜明对照。

再一次强调了仁爱的重要,得道的重要,执政者诚意正心的自我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相关文章

  • 大学启示录018: 怎样理解“财聚民散、财散民聚”?

    我们该怎样理解曾子讲的“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执政者和老百姓怎样实现创造财富和利用财富的良性循环? 企业所有...

  • 2018-08-13

    2018年08月13日学习(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感悟:道...

  • 《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103》

    《金文成〈大学〉学习笔记103》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今天是戊戌年癸亥月丁卯日,十月廿四,2018年...

  • 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31

    传统经典《大学》学习录:31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

  •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就是说,一个人,自己的道德行为是根本,财货是根本所发展产生的枝未。换言之,德行犹如树根,...

  • 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

    西门豹治理邺城时,邺城的粮仓里边没有存粮,钱库里没有钱币,武库里没有兵器,官府里没有账本。有人向魏文侯举报了西门豹...

  • 财聚人散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 不会分享的人,总想着一个人把钱挣...

  • 张居正讲解《大学》之第四十八章

    【原文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张居正讲解】承上文说,外本内末,民便争夺。民既争夺,必致离散。可见义与利...

  • 国学经典《大学》四十八

    〔原文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张居正讲解】承上文说,外本内末,民便争夺。民既争夺,必致离散。可见义与利...

  • 读《大学》摘记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大学》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启示录018: 怎样理解“财聚民散、财散民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pv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