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篇,献给常年在外打拼的人们和守护家园的老人们!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孤独是什么?这个词,我们经常喜欢用,但是,一面对这个问题,好像有东西可以说,但又开不了口。它是那么熟悉,却又非常陌生。
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喜欢用人们熟知的概念反问别人,引导别人深入思考,他把自己比喻成知识的“助产士”。黑格尔也有一句名言:熟知非真知。所以,谈论“孤独是什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昨天,我听说,我老家有位鳏夫服毒自尽了。我对他印象很好,他一直住在他哥家,帮他哥那一家子干活。他没有成过家,没有孩子。后来他哥去世了,嫂子没过多久也去世了。侄儿侄女也都常年在外打拼,自从两位老人去世后,他们也很少回家过年。所以,他常年是一个人在家的。那时,我奶奶还住在老家,村里还有几个老人可以说说话。后来老人们大多都离世了,奶奶也去了镇上,村子里就他一个人了。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方式离开。我从他身上感受到的孤独油然而生。常年的孤身一人,病寒无人问津,会给一个人的心理造成多大的创伤?他应该是众多空巢老人中,比较特殊也比较典型的一个。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过,鳏寡孤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对于空巢老人,尤其是鳏寡孤独者,他们最煎熬的,也是最害怕的,就是孤独地等待死亡!
这让我想起我读大学时,看到了一篇关于农村老年人自杀的文章(刘燕舞《农村老年人自杀及其危机干预》,《南方人口》2013年02期),当时让我心里寒意阵阵,现在想想老家的那位老人,这种感受就更加深刻。
他们所面对的孤独,跟我们觉得身边没朋友,或者找不到能说知心话的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所面对的那种孤独,是对死亡日益临近的恐惧,病痛缠身的折磨与对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的。他们既希望后人们(或者亲人们)能够陪在他们身边,又担心他们的生活会因此带来麻烦;他们既希望自己能多活些年,看着后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变好,又时时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在这种长期的对立和纠结中,他们的心理一点点被击溃,最终选择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脱。
我想,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孤独吧。跟他们比起来,我们那种因为身边缺少朋友,或者缺少倾诉的对象,或者孤身一人在他乡而产生的孤独感,真算不上什么。朋友可以找,知己也可以找,他乡也可以变成故乡。我们可以从短时的孤独中快速地解脱出来,而他们不行。他们的孤独是长期的煎熬。后人过年回家的短期相聚,尽管可以缓解他们的那种孤独感,但是,一旦面对新年过后的再次离别,他们的那种感受会变得更加沉重。
“父母在,不远游!”我此时想到的那首歌——《常回家看看》。那是我小时候在春晚上看到的,我还学会了唱,并且经常在奶奶旁边唱。只是那时,我根本不理解,为什么她听我唱的时候,总是有眼泪……
孤独的背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