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你好运有福了
般若由来触处津——《金刚经说什么》读书摘记13

般若由来触处津——《金刚经说什么》读书摘记13

作者: 江湖微冷 | 来源:发表于2023-09-29 06:30 被阅读0次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从第一品到第十品,佛告诉我们一个修道的方法,就是应无所住,一切不住的这个方法。你做到了一切不住,你就懂了般若波罗蜜。十三品说修法之前,插进来十一、十二两品,说明这个重要性,以及要如何尊重;说完以后,佛另起炉灶,开始又告诉我们一个方法。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的经典都是与弟子们当场商量,来决定这一本经的经名。这里须菩提就提出来问,将来这个记录要如何定名?我们将来(也代表将来的人)看了这个佛经,怎么样依您所教来奉行?怎么样修行?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你可以把这一次的对话记下来。这一本经典,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你就用这个名字来奉持就好了。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金刚经》经常碰到这些话,就是儒家经常反对的,认为这样一句话,翻来覆去,般若波罗蜜,不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好像很不合理。

实际上,佛自己说的,《金刚经》是无上智慧法门,什么理由呢?须菩提你要知道,真正的佛法没有定法。

人说非要拜佛不可,西藏密宗非要吃荤不可,中国显教非要吃素不可,非要这样不可,那样不可,这都是定法,不是佛法;那些说法只是教育法一时的方便,不是究竟。所以佛在这里充分地告诉我们,不可执着一法为佛法,那都搞错了,那都是毁谤佛,因为佛无定法。

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不一定这个形式就叫佛教,那个形式也是佛教。所以要弘法,能够一句佛话也不讲,一个佛字也不提,就能将这个道理教导别人,就是佛法!何必要加一个“佛”字呢?那只是外衣呀!这个外衣是可以脱掉的。

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说,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蜜;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伟大。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其中还有一层意义,我们需要了解;因为佛讲这个大智慧成就,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到彼岸,所以有些学佛的人,就天天去求智慧。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成佛的那个智慧,不要向外求啊!它并不离开世间的一切。世间法就是佛法,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这一点要特别了解,千万不要认为般若波罗蜜有一个特殊的智慧,会一下蹦出来开悟,很多人都有这个错误的观念。

佛告诉你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的学问、智慧、思想,一切世间的事,在在处处都可以使你悟道,所以禅宗悟道的人,有几句名言:“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般若在哪里?到处都是。中国的禅宗,专以《金刚经》为主体,有人因而开悟,并不是念《金刚经》开悟,很多人随时随地开悟,这是开悟以后讲出来的话。

其实,我们现在看马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那个就是般若,你看到了,了解了,当下悟道,也就是青青翠竹,悉是法身,到处都是这个不生不死的法身。郁郁黄花是形容之词,开的是韭菜花也行,也无非般若。他说在看花中就能悟道了,在风景中也能悟道,就能成佛。这些就是禅宗的公案。

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真正的,另一层的,我们从道理上解释,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学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这样才可以学佛。如果搞得一脸佛气,满口佛话,一脑子的佛学,你已经完了,那就不是般若波罗蜜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我再问你,佛真正说过法吗?须菩提当场答话,就向佛说,世尊,据我所了解,你没有说过法啊!没有传过法啊。

你看,两个人当面扯谎!释迦牟尼佛三十一岁悟道,三十二岁出来就开始教化了,他说了四十九年法,现在师生两个对话,却说没有说过。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这第二句问话,好像与前面不连贯似的,实际上是相连的。须菩提说了没有说法之后,佛又问了:你的意思怎么看法,这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物质的宇宙,所有的微尘合起来,多不多啊?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尘是佛学里的名词,微尘又叫外色尘,过去佛经所讲的外色尘,等于现在说电子、核子、原子之类。除了外色尘,还有内色尘,内色尘厉害极了,学佛的人假使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或者修观想的人,观成功了,心物一元,可以变成另外一个人站在前面。大家还可以看得到,也能说话,也能做事,这就是一切唯心所造,这是内色尘的力量把它发出来的。当然,现在世界上很少有人证到这个道理,但是这是绝对的真理,是可以证到的,也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现在佛说的这个外色尘的微尘,再分析下去,又分成七分,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空。所以啊!过去两千年来的佛学很难讲,大部分的佛学家和大法师们,说到这里就不说了,因为无法讲。现在科学昌明了,勉强还可以解释一下,这些,佛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了。

核子、原子,爆发了,完全空,空了以后能够发光,能够震动声音,能够死人。所以原子一爆炸,那个空的力量一过来,人都变形了,原子尘沾到的不死也医不好了。原子、核子最后分成空,所以微尘分七分,色、声、香、味、触、法、空。

换句话说,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也没有微尘的存在,一切本空,这个物质世界的空,同般若波罗蜜、智慧、心念最后的空是会合的,是心物一元。

会合最后是真空,那个空的境界,是佛的境界,就是悟道;那个时候的悟道,是修证到的,不是理论,要工夫证到。那个境界,不可说,不可说,说了半天,都不是,所以佛才说没有说法。须菩提讲:是啊!你没有说啊!因为实在没有办法说,说不出来的,说个空已经不是它了!说它是有,世界上有的东西又终归空的,所以空有都不能讲,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金刚经》文字非常流利,很容易懂,难懂不是理论,是修证,修证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算是学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

我们学佛不能着相,也等于其他宗教反对拜偶像一样。

每个人都有三十二种相好,你的相,我绝对没有,我的相你也没有,你长成我那个相,你也不是你了。然后看一切众生,各有各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真执着三十二相的观念,那只能说宗教信仰则可,真正的佛法被你糟蹋了。学佛法不能着相,所以他自己提出来,问须菩提,能不能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的观念来看佛,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不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如果你们打坐看到佛放光,或者昨天夜里梦到,佛告诉你些什么,那是做梦,你千万记住,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那个梦中见的是真的假的呢?梦中见的也是真的,那是你阿赖耶识所变,不是假,自他不二,也是真的,不过是你自己八识心田中出来的但你不能执着。佛说:何以故。什么理由呢?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我确定地告诉你,佛说一切人成佛功德圆满,都有三十二相。这不是法身的相,法身无相,所以,可以叫它三十二相,也可以叫它六十四相。你懂了《金刚经》这个道理,你就悟到了中国的《易经》也有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相,道理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啊,《易经》八八六十四卦,其实一卦都不卦,因为卦不住的,卦者变也,都是变相。

这个世界最高的东西,不是唯物的,是绝对唯心,但是这个心是心物一元的心,不是与唯物相对的唯心。这个心物一元的心是看不见的,不着相,不能着相。真正的佛法是破除迷信的,是不着相而起正信的,法身无相正是悟道。这就是前面讲的两个重点,讲完了,佛就告诉须菩提: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拿恒河沙一样的生命,布施给人家了,这个功德比把充满宇宙的财富布施还要大。

人生最舍不得是两样东西,第一是财,第二是命。当有命的时候,钱财是最舍不得的!所以有命活着的人,肯布施钱财就很了不起了。若是掉到河里马上要死的时候,你只要救我上来,什么都可以给你啊!那个时候舍不得的是命;所以命比钱财还要重要。

上一节讲到拿宇宙一样多的财宝布施,得福很多,这一品更严重了,拿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你看这个福报大不大?当然很大,但是,却比不上懂得《金刚经》四句偈,能够受持,修证,甚至自度度他,自悟悟他,为他人说的这个大福德。

这是什么大福德?是无为之福,是正信之福。

第十三品偈颂

世界微尘沤沫身 悬崖撒手漫传薪

黄花翠竹寻常事 般若由来触处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般若由来触处津——《金刚经说什么》读书摘记1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osx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