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孩子才会听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英国斯宾塞说:“沟通不是在任何人之间都能实现的,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实现最成功的沟通。”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人。”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觉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当孩子得到尊重,他们就会把自己当回事,也把荣辱当回事,从而知道做事要考虑后果,懂得约束自己。
尊重孩子,就从教育方式上用心,和孩子对话而不要训话,不要发号施令、训斥,不要凭一时的喜怒哀乐赞扬或批评孩子。这种权威式的家教,就是命令和要求,但是效果并不好。
聪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用心平气和的对话方式,通过阐述道理让孩子心悦诚服,而不是一味简单粗暴,咄咄逼人的训斥,用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既可以增加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理解,避免家庭中一些无谓的争吵,还能让孩子从中学会该怎样与人相处,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与其用命令的方式对孩子指东指西,不如蹲下来和孩子好好说话,能够生活在平等民主氛围下的孩子是多么幸运啊!那么,我们需要从哪方面做起,为孩子营造一个可以自由说话的家呢?
第一,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给孩子进行表达的机会,父母要改变自己是决策人、孩子是接受者这样僵化的家庭角色分配,要在家里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交流关系,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给孩子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予足够的理解。同时,也要避免任何可能伤害到孩子感情和自尊的话。否则,孩子就会对父母有戒心,不愿意再向父母敞开心扉。
第二,不强求孩子的观点与自己完全一致,在与孩子的对话过程中,父母应当做好准备,接受孩子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想法。对不能认同的观点,不要一棍子打死,完全否定孩子的想法,要尊重孩子的自我反思能力,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如果只是简单的要求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见,孩子是不会开诚布公的父母交流的。父母可以先阐述清楚自己的立场,接着可以说:“这是我的看法,但是你有权利按照你的思路去想问题,不用急于做决定,你可以再想想看,或是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这样开放的对话有助于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果孩子已已经认识到错误,也不要反复向他订正(即不停地唠叨),这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他更加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肯屈从于父母说的话而改变初衷。
第三,注意与孩子说话时的语气。
遇事要与孩子商量,不要自己武断决定,比如看电视时想调频道,要先和孩子商量,“孩子,我们换一个节目看看好吗?”有些父母在家里总爱摆出架子,对孩子呼来喝去,经常用命令的口味对孩子说话,如果总是简单生硬的命令孩子,你会发现孩子慢慢就不吃这一套了,慢慢将父母的命令变成耳旁风。
因为父母一旦向孩子发出了命令,就意味着孩子必须服从。而这种命令的方式,没有为父母留下回旋的余地。如果孩子不听话,父母让步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会觉得不听家长的命令也没什么,不利于对孩子进行教育。
比如命令正在看电视的孩子,“快去给我写作业!”就不如这样说:“这动画片真好看啊,可惜时间不早了,你该写作业了,这样才不耽误睡觉,要不你再看十分钟,然后就去写作业好吗?”
这样的说法既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因为父母留下了余地,不至于孩子暂时的不听话让父母与孩子大动肝火
总之,不能强求孩子,父母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用对话而不是训话的方法来赢得孩子的理解,实现有效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