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去天伟会堂参会,我再次走进了营中校。
倏忽廿四年,相见已不识。营中,早不复当年模样。
我的教室在学校西北边,一栋苏俄风格的教学楼二楼,青砖黑瓦木地板,朱红的木格玻璃窗,颇有时代感。每次走在楼道里,随着空空的声音,整栋楼似乎都在颤动。这次匆匆来去,无缘得见,不知那栋楼还在不在。
办公楼后那一大片花坛不见了,记得有几丛灌木,春夏季节盛开朵朵小花,先是白色,渐蓝渐紫,极美。
还有北边那一片小院,应该是教师宿舍。小小的院子,靠着北边的围墙,墙外有小溪,隔开了大片的农田。小院有小径连接,夹竹桃开满路边。记得有个小院门前一架蔷薇,枝蔓探出镂空花墙。绿叶红花,青瓦灰墙,殊为美丽。那时最美的愿望,莫如老来有这样一个小院度余生。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这个愿望竟成奢望。小院应还在,希望有机会再去看看。
南门外有穿城而来的小河,河上有桥,是进出学校必经之路。桥头都是小饭馆,有凉面,汤圆,也有抄手、小面。靠近校门的桥头东边有家小馆凉面味道很好,曾就着多加一勺红油的凉面喝白酒,大约是借酒消那没来由的少年愁。
过河向西的进城路上,与校门隔河相望,有家杨姓夫妻小饭馆,小笼包和稀饭既实惠又好吃,小炒味道也不赖,生意比邻近几家都要好。我和唐同学高三时曾租住在他楼上的房间,同院租住的还有刘、付、李同学。早餐经常是一碗稀饭一个咸蛋,几个同学一起要两笼包子外加几根油条。中午是莴笋炒肉、回锅肉或者肝腰合炒外加豆腐青菜汤。现在想来,以90年代的经济,身为农民的父母也真是舍得下本钱了,在外租住和吃小炒,可是不小的开支。
刘同学、付同学是班里第三、四名,当然也是全县第三、四名,一直是班上农村同学的骄傲,只是高考过后各奔东西,渐渐失了联系。
杨老板小炒手艺不错,但也仅是负责小炒,小馆主要还靠老板娘操持。老板娘模样周正,人又能干,为人善良和气,很得我们这帮学生食客的喜欢。记得一次我生病没去上课,她给我端了粥,拿了自腌的小菜,对于病中善感的人来说,实在难忘。
杨家小馆隔壁,是一家曾消磨了我们很多课余时光的台球室,算架杆击球的角度,出杆的力度,比学习的兴致更高。
除了桥头路边,营中周边都是大片的农田。夏日的蛙声,晚秋的残荷,都那么美好。
如今,沿河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曾经的农田、小馆和台球室已渺无踪影,杨老板夫妻也再不曾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