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d34d7dad060e3bf5.jpg)
昨天我们讲到,楚国大夫王孙圉出使晋国,受到晋定公高规格的款待,席间,晋国大夫赵简子身着礼服,将礼服上的佩玉弄的叮当作响,用以吸引楚人,来炫耀自己的高贵。
然后,赵简子又来到王孙圉面前,询问楚国宝玉白珩是否还在,并不知轻重地问其价值如何。
面对赵简子的发问,王孙圉并没有跟着他的节奏走,而是单刀直入,云淡风轻地说了句“未尝为宝”,就是说楚人从来就没有把白珩当作国宝,它不过是先王的玩物而已。
楚人眼中的国宝是贤臣与土产丰饶的胡泽之地 ,而并非什么宝玉,这个上不了台面。
从赵简子与王孙圉的一问一答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出这二人的差距,这个格局和深度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可以说二人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样辩论的结果也可想而知了。
赵简子的问话过于肤浅和拙劣,他想设个套让王孙圉钻,岂料王孙圉并没有接他的茬,而是顾左右而言他,这不免使得赵简子弄巧成拙,自取其辱。
其实,据史料记载,赵简子并非本文中所描述的那般肤浅,而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人,且在晋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文中赵简子之所以这样问话,或许,是故意而为之吧,他的目的,意在试探。
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赵简子。
赵简子,原名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他的祖父就是“下宫之难”中的那个落难的孤儿赵武。
他是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
我们知道,赵氏自赵衰起受到晋文公器重,位列世卿,其后世代为晋国六卿,功勋卓著,家族显赫。
待到赵盾执政,赵氏一门力压诸卿,权倾晋国。然,赵盾死后,赵氏家族便四分五裂。
赵盾之子赵朔早亡,使赵氏陷于危机。后其遗孀赵庄姬与赵婴齐通奸,赵同、赵括驱除赵婴齐,赵氏内讧致使元气大伤。
公元前583年,赵庄姬诬告赵氏谋反,栾书、郤锜作证,晋景公召集诸卿大夫攻打赵氏于下宫,族灭赵氏,史称“下宫之难”。
此役过后,赵氏地位一落千丈。大宗只剩一名婴儿尚存。
幸得韩厥求情接济,晋景公归还赵氏封邑,命赵武续嬴姓嗣,赵氏才得以保留最后一丝血脉。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09f90bd7a86e56a0.jpg)
赵武既立,赵氏衰微,退出政坛长达十年之久。
公元前573年,栾、郤之乱,晋厉公被弑,晋悼公立。
悼公以赵武贤,任之为卿,赵氏复兴。公元前548年,赵武执政,赵氏崛起。
公元前541年,年轻的赵武死后,其子赵成继立,是为赵景子。赵成初立,受其父阴德及正卿韩起相助,为中军佐,怎奈又年轻早亡。
然而,不幸中的大幸,赵成为赵氏家族留下一位优秀的子嗣,他就是春秋后期叱咤风云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代雄主——赵鞅。
因为父亲早亡,严峻的现实使得年轻的赵鞅不得不提前进入风起云涌、杀机四伏的晋国政坛。他的前途命运乃至整个赵氏宗族复兴的重担都压在他的肩上。
韩氏因与赵氏相善,彼此关系和睦。当初赵成一出道就获得了中军佐的高位,没有韩起的提携是不可能。
如今赵鞅太过年轻,当赵武的诸多优异政绩逐渐被人们遗忘,他的孙子只能从“基层”干起,否则难以服众。
时晋昭公在位,韩起为正卿,赵鞅代父上朝,为六卿之末——下军佐。
当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赵鞅约在30岁左右时袭爵位为晋国卿。晋顷公九年,周朝发生王子朝之乱,赵鞅因勤王有功,周敬王准许他为王室命卿。
晋顷公十三年,赵鞅铸刑鼎刻范宣子制定的“夷蒐之法”,此为晋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这一法典的公布,博得晋国大多数新兴势力的支持,扩大了赵氏势力和影响。
晋定公十五年,赵鞅任正卿,始执国政。他执政不久,便大刀阔斧开始改革,并带来显著成效。
经济、政治、军事的改革使赵氏的经济势力得到增强,政治威望得到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赵氏处于劣势的不利状况。
此后,赵鞅便联合韩、魏,把矛头指向六卿中最主要的对手范、中行氏两家,这场卿族之间的战争,历时八年之久,最终以范、中行氏失败而告终。
作为晋国的正卿,赵鞅雷厉风行,果敢刚毅,他极富远见和战略眼光,锐意改革,营建保障。
在与六卿的斗争中,能够形成统一战线,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中战胜对手。
当代学者张晓旭这样评价赵鞅:赵成之子赵鞅带领赵氏家族东山再起。赵鞅执掌晋政期间,输王粟、铸刑鼎、安抚六卿,稳固晋政,为其子赵毋恤最终三家分晋、化家为国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介绍完赵简子,我们明天继续学习正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d52c3c50a1f27452.jpg)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