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学习录之五
我的理解:
老子认为: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柔弱,处于众人皆厌恶之处,滋养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基本上接近于道。 什么是道?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是创生万物的源动力,是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律。水接近于道,也就是说,水滋生万物,为万物之本原。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句话,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说:"水是万物的本原。"不禁心中疑惑,老子与泰勒斯对世界的看法属于遥遥相和吗?亚里士多德说泰勒斯的这个命题最早表达了“一切是一”的形而上学信念,老子也曾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难道说,老子与泰勒斯的哲学思想是一致的?百度一番,一篇文章令我大吃一惊,居然有人论证:老子即泰勒斯,当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就是回希腊!
愣神半晌, 还是让天马行空的思想回归于水。由水及人,最善的人,善于选择自己的居所;他的心,像渊,永保沉静,深不可测;与人交往,仁爱友善;说话,讲诚信;为政,善于处理国家事务;做事,能发扬所长;行动,能把握时机。因为和谁也不争,所以没有怨尤,没有过失。
《道德经》学习录之五这里,老子认为,水有三大特征值得我们效法。其一为柔,柔能克刚,这是老子一再强调的观点。其二是停留在卑下之地,甘为人下。其三为滋养万物而不争。也就是说,老子认为完善的人格应该具有以下几种品格和心态:第一,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去,甘居卑下。第二,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愿意做,他具有忍辱负重谦卑守诸的精神,所言至诚,绝不虚伪。第三,能尽其所能帮助他人而不和别人争名夺利。
《道德经》学习录之五以上三点中, "利万物而不争",感触最深。争一争名、争利、争权、争势,争宠⋯⋯争一切可争及不可争,争一切值得争及不值得争。一个争,引发无数气、恼、愁、恨、凶、杀、抢、夺、奸、谋⋯⋯其实,争,需要资本;争,需要胸怀;争,需要眼光;争,需要格局。不是不争,是争可争、值得争。所以厌恶《甄嬛传》,喜欢《卫子夫》。卫子夫遵循不争、不显、不露原则,以歌女身份驻汉宫凡49年,在皇后位38年,为武帝育有一男三女,深得武帝宠信,死后获独立谥号,名垂青史,汉朝独此一后。
所以,做人要不执、不重、不夺。不争,是胸怀、是格局;不争,才会嬴得最后。
自勉!努力!
不争,胸怀坦荡,天高地远。
《道德经》学习录之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