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顾东桥书》之一(第11天)

作者: 大漠驼铃ok | 来源:发表于2017-07-31 23:01 被阅读0次
《答顾东桥书》之一(第11天)

阳明先生从“天命”之说而进一步推及格物。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可见知命的重要。儒家由此而相信天命有为,但又落于畏天命、任天命、等天命的窠臼,无可奈何于天命。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谈“格物”,又怎么能立命于内在的自我修养呢?

朱熹说“尽心、知性、知天”是格物、致知;“存心、养性、事天”是诚意,正心、修身;“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知的终至、仁的尽头,是圣人的事情。我的看法,与朱熹正好相反。“尽心、知性、知天”即为生知安行,是圣人的事情;“存心、养性、事天”,即为学知利行,是贤人的事情;“夭寿不二,修身以俟”即为困知勉行,是学者的事情。怎能只认为“尽心知性”是知,“存心养性”是行呢?你开始听这话,肯定会大吃一惊。但是,此处不可置疑,且待我一一解释明白。心的本体是性,性的本源是天。能尽自己的心,也就是能尽自己的性。《中庸》中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又说:“知天地之化育”,“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这些唯有圣人能做到。因而说,这是生知安行,是圣人的事情。需要存养心,是因为不能尽心,因此必须有存养的功夫,必须是存养了很长时间,到了不需再存养而自然无时不存养的时候,方可说是尽心。“知天”,就是与天合而为一。“事天”就好比儿女侍奉父母,大臣侍奉君主,还是把人与天分开为二了。天给予我的,是心,是性。

我只能保留而不能遗失,只敢养护而不敢伤害,犹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一般。所以说,学知利行,是贤人的事情。“夭寿不二”的问题与存养心的人又有区别。存养心的人,虽然不能穷尽自己的心,但他已经一心向善。有时失去了本心在所难免,只要加以存养就行了。

现今要求人不论夭寿始终如一,这依然是将夭寿一分为二。用夭寿把心分为二,是由于他向善的心不能专一,连存养都谈不上,尽心又从何说起?现今要求人不要因为夭寿而改变行善的心,这好比说死生夭寿都是命,我只要一心向善,修养自身借以等待天命而已。这主要是由于他平素不知道有天命。事天虽是把人和天分开为二,但已真正知道了天命之所在,人只要恭敬地顺应天就够了。说到等待天命,就是还不能真正知道天命之所在,还在等待,所以说“所以立命”。立是“创立”的立,宛如“立德”、“立言”、“立功”的立。大凡说立,均为从前没有,现在才建立的意思,亦即孔子所谓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因此说,困知勉行,是学者的事情。如今把“尽心、知性、知天”看成格物致知,使刚学的人不能不分散他的心,就马上督促他去做圣人做的生知安行的事情。这如同捕风捉影,使人茫然不知所措。这岂能避免“率天下而路”的后果呢?现在,致知格物的弊端,已明显看见了。你所讲的重视外在知识而忽略内在修养,虽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这怎么就不是错误呢?

《答顾东桥书》之一(第11天)

相关文章

  • 《传习录》中001

    答顾东桥书1 【原文】 答顾东桥书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

  • 《传习录》精读1

    答顾东桥书1 【原文】 答顾东桥书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针砭膏肓...

  • 《答顾东桥书》之一(第11天)

    阳明先生从“天命”之说而进一步推及格物。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可见知命的重要。儒家由此而相信天命有为,但...

  • 《传习录》第十四天学习心得

    今天继续学习《答顾东桥书》最后的内容。

  • 传习录学习第11

    答顾东桥书 先生答顾东桥的书信很多,感悟最深的有这些段落。 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

  • 《传习录》第十三天学习心得

    今天继续学习《答顾东桥书》(第六、七节)。

  • 《传习录》第十一天学习心得----《答顾东桥书》之一

    顾东桥,名麟,字华玉,号东桥。上元(江苏江宁)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王守仁友人。 “答顾东桥书”共有9段,计划4天...

  • 《答顾东桥书》6

    论述圣人之学 例举一些事例,有对现状情况不纯正的悲哀,也有对圣人之学的见解,还是在呼吁大家的重视和正本清源吧。 其...

  • 《答顾东桥书》5

    学者,求者,均以此心为主。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正本,正吾之本心。

  • 《答顾东桥书》2

    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 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人之一心。 心与理的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答顾东桥书》之一(第11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dd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