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樊登老师的“知识进化论”演讲,其中提到了对孩子成长影响最大的三个内在动力对我触动很大,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每个为人父母的朋友或未来将为人父母的朋友能有所收获。
第一个动力是:爱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的,孩子心中有爱才会有力量,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你可能会说对孩子当然是无条件的爱呀,但是你再仔细想想在平时与孩子们的沟通与互动中,他们真的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了吗?
是的,感受很重要,孩子是否能感受到你无条件的爱最重要。
现实中的孩子感受到的往往是有条件的爱。可能你常说的一些话就让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你给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像这样的话你一定不会陌生“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再这样我就…….”
听到这样的话,在孩子的心里会自然想到:只有自己听话,父母才会对自己好,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建立在自己听话的前提条件下的。
樊登老师给父母提了两个要求:一是不恐吓,二是不交换。
第一点不恐吓自然好理解,不要对孩子说狠话吓他们。靠吓孩子而让孩子听你的话是不行的。
第二点不交换是什么意思呢?
看下面这个例子:
孩子跟父母说:“我想要一辆自行车!”
父母回答:“你数学考试考到100分,我就给你买。”
听到父母的话,孩子的逻辑是这样的:学数学肯定是件糟糕的事情,不然父母为什么拿自行车奖励我呢?
看,这就是父母与孩子想法上的差异,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奖励一定不要以条件来进行交换。
孩子学习好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但不要给奖励,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好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奖励了。
父母给孩子买礼物,或带他们出去旅游一定不要给他们设定任何目标,说什么达成才有,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如果…….就…….”这样的话语会很容易让孩子们感到你给他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无条件的满足。
学习是不需要奖励的,父母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
攀登老师还推荐了一本书给大家《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希望大家阅读并实践书中的方法。
第二个动力是:价值感
当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时,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做这件事情是有价值的,你要让他感受到,他能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这样孩子的自尊水平会上升,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越高,他会越自律,越能克服自己的惰性。
现实中父母做的事情正相反,他们不断地做打击孩子自尊水平的事情,总是让孩子谦虚,谨慎,低到尘埃。
你要知道,孩子自尊水平越低越没有自律性,这点对大人也适用。
父母要有耐心,要乐观,要让孩子有价值感,孩子做对了事要及时对孩子表示感谢,孩子感受到了价值感,感受到了爱,自尊水平就会提高,下次仍然会继续去做对的事情。
攀登老师还推荐了另一本书给大家《不管教的勇气》
书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如果你不让孩子意识到他的学习他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事情,是他自己的责任,那么这个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第三个动力是:终身成长的心态
孩子如果拥有了终身成长的心态就会自己不断地成长,而不是去跟别人比较。
想拥有终身成长的心态就要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很容易用语言把孩子塑造成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比如:“你排第几名呀?”
固定型思维的人永远在干一件事情:不断地证明自己。他们做任何事情过程都不会快乐,为的只是最后问大家自己做得怎么样。他们更加在乎外界对他们的评价,而不在乎真正重要的事情---自己的成长。
樊登老师分享给大家一个技巧:不要随便表扬孩子做事的结果,而要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与动机。
“你真棒,你真聪明,妈妈以你为荣!”
这些话都会使孩子执着于那个结果,执着于结果的感觉就是,得到了就开心,得不到就不开心。
“这个努力的过程你是如何做到的,你在这里面的行为让我很感动,你这个行为叫做坚持,你这个行为叫做自律。”
孩子听到这些话才会感受到过程和成长的乐趣,然后他们永远能从失败中找到值得学习的东西。
关于如何将固定型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推荐大家看看《终身成长》。
父母要在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互动中把这三个软件植入到孩子的操作系统中。
每个人的优势都不一样,人可能成为完全不同的人,但体内有这个三动力,他就会成为积极乐观不断创造惊喜的人。
如果没有这三个动力,他永远在考虑:“我排第几?我有面子没面子?我做这件事别人会怎么说?”那么他无论做出多少东西他都不会享受,他只知道我这次赢了,但下次能不能赢,不知道。
文章中的很多内容都来自于樊登老师的精彩分享,再次感谢樊登老师,也希望我转述的文字能影响到看到这里的你。
最后希望终身成长的你早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