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看黑格尔,弗洛伊德,其实什么都不懂,是一种炫耀;17岁看<少年维特之烦恼>,看得整天泪水涟涟,是一种纯情;18岁看<简爱>,接连看了五遍,是找一种信息;19岁看<斜阳>,整天幻想着自杀,是一种青春的迷茫;20岁看<乱世佳人>,爱上白瑞德,是一种情感的稚拙;21岁看歌德,雪莱,拜伦,莱门托夫的诗,看得心驰神往,是一种年轻的浪漫;22岁看<格林童话>,如痴如醉,是成熟后的一种皈依;23岁看<渴望生活>,羡慕凡高有提奥这样的弟弟,是一种孤独的联想;24岁看<挪威的森林>,看得心思迷乱,是一种虚无的沉沦;26岁看<厚黑学>,看到厚颜无耻黑心肝,是一种臆想的轻狂;27岁看<瑞丽><希望><时装之苑>,是一种待嫁的期盼;28岁看<现代家庭>,动辄讲一段感人的故事,是一种成年后的琐碎;29岁买一张<申江服务导报>去公司上班,是一种年轻白领的时尚;30岁随便什么书刊顺手翻翻,是一种不确定的浮躁;31岁看看晚报的标题就熄灯安睡,是一种身心的怠倦。
淘宝上一个店铺的主人帖子。我想想,我26了,《厚黑学》没想看过,大学的舍友倒是借过。臆想的轻狂?不知道,或许有时会有吧,但我总提醒自己不要狂想。看看他的阅读史,竟然没有和我重合之处啊。倒是让我打开了回忆的欲望。
想想看,还从来没有总结过自己的阅读史,或许这两年的迷茫,已让我失去了思想。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要怎样,我到底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呢。
6岁看小画书,妈妈在单位订的,我想我以后上课时候想象力的丰富应该归罪于这些小画书的培养;12岁看《家庭》,也是妈妈在单位订的,各种情妇奸夫乱七八糟的故事我看的比我妈仔细,以至于后来我妈不订了我还不乐意;13岁看《青少年文学》,忠实粉丝,极为虔诚的选了一篇自为得意的初中作文寄了过去,不久收到了回信,里面一张小巧的纪念卡片,还是覆了一层薄纸的朦胧的那种;14岁看《呼啸山庄》,趴在床上一下午看完的,过了很多年,情节已不甚清楚,但是犹如一块石头压在心底的又好像野风在荒原呼啸的那种混沌的苍凉,那种感觉仍是记忆犹新;15岁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与他的初恋冬妮娅的感情是那么让我着迷,至今我还记得他们小时候经历的那一幕一幕,至于后来保尔怎么变成钢铁的,who care;16岁看《红楼梦》,可怜的我是把书藏在抽屉里看完的,连不识字的姥姥都分得清我是在看课本还是在看《红楼梦》,学理科出身的妈妈就是不懂文学经典的欣赏,把《红楼梦》列为我的禁书。那时会看着课本上红学评论书籍的照片发呆,可是去哪里得到本红学评论的书呢,我多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看晴雯、袭人以及所有的所有。上了大学,望着图书馆里成排的红学书籍,我却突然一下失掉了兴趣,人人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我也有自己的宝钗黛玉,别人怎么说,我已不关心了;18岁,上了大学至今,迷茫的岁月仍旧迷茫,混沌的头脑依然混沌,有了读书的自由,却再也没有捧书时魂魄入境的经历。我相信忙里偷闲是种快乐,18岁前逃避课本,躲进“闲书”中的快乐是我至今回味无穷的,而我又是多么悲哀,再也品位不到书籍将我带到另一个世界的感觉。很少再拿起世界名著,因为浮躁的心已不能将我带入其中的世界,浮眼掠过,只怕玷污了作者。因为专业的缘故,读小说似乎又成为不务正业,而我思绪自由驰骋的领地就此圈禁,专业要做的是,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oh my,这是为什么12岁对着远远的书架,跟妈妈说"等我把《中华上下五千年》背下来,给我买《世界上下五千年》好吗”的雄心壮志,在14岁让位于了让我如饥似渴的小说。历史,如何才能带来如文学带给我的如痴如狂?
(2009、11、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