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付费之风劲吹
为什么内容付费会在2016年大规模兴起?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新锐中产阶级的催生,这群人有很高的自我提升诉求。虽然中产阶级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财富分层的窗口在慢慢固化。他们既希望自己能够尽量往高处爬,又恐惧重新跌入社会底层。
这群人中绝大部分都有大学学历,知道学习是自我提升的一个快速通道,但是现行知识存量太大,普通人穷极一生也无法学完所有内容,于是知识精选就应运而生。
其二:由于现在跨专业工作越来越普遍,现有掌握的知识并不足以胜任新的工作,跨界学习也触发了这一波风潮。这个现象和上世纪20年代美国中产崛起很像,只不过这一轮中国人口基数更多,规模更大,预计未来20年会逐渐形成一个4亿人口的世界最大中产阶级群体。
二:新锐中产阶级的标准
中产阶级的划分一直都没有一个特定标准,有按照资产划分的,比如将资产1000万以上的称之为中产;也有按照收入划分,将家庭年收入50w+以上的归类为中产,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在中国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一个年入20w的90后和一个年入20w的中年大叔,能一样?在北京年入30w和在武汉年入30w,能一样?一家2口人年入50w,和一家5口人年入50w,能一样?答案不得而知。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区域之间差异非常明显,其他年龄层我不是特别了解。
说说我自己的观察,对于90后新锐中产阶级标准的理解:个人(非家庭)年收入,一线城市24w+,二线城市12w+,三线城市9w+。
三:知识服务是为制作工艺付费,而非内容
曾经在几个不同的场合听罗胖说,他们做的知识服务其实是一门手艺。我一直都有些似懂非懂,因为他们明明在拼命加工知识,形成新内容,然后卖内容赚钱。这明明是靠内容赚钱,怎么总说是靠手艺吃饭呢?肯定是有一个维度我没有理解。
直到前两天过早(武汉方言吃早餐的意思),点了一碗豆皮,才豁然开朗。比如:豆腐、豆花、豆浆,本质上都是豆制品。原材料(内容)都是大豆,但是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知识服务),形成了不同口感的产品(新内容)和消费偏好人群(用户)。
四:面对这波浪潮的三个策略
1-跟着人去学习是优质途径
稀缺性+价值性=高溢价。稀缺的优质内容依旧很值钱,但是人才是未来最有价值的产物。互联网技术让每一个人花费极少的钱,就可以直接跟全世界最顶尖的人学习。找到一个你所向往的领域最厉害或者身边范围内最优秀的人,想办法跟上他的节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假以时日,定有收获。
2-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不要总是人云亦云,记得有一次罗胖说把自己在北京的房子卖了租房子住,当时特别欣赏他的魄力,不知后来是否有人会效仿而为之。2017年初,在黑马学院的分享会中,罗胖终于讲出了这个故事的后半段,在新一轮房价大涨之前他又买回来了。所以不要听一个人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任何时候,在做决定之前,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得失。永远记住,你自己的人生,没有人会为你买单。
3-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根据生态论的生存法则,在自然环境中,并不需要自己多么强大无敌。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差异化生存。找一个还没有被认知占据的领域,无论多小,扎根下去,做成中国第一,就是机会。
五:我正在做的三手准备
1-价值输出
第一件事,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然后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通过文章输出。因为只有当别人知道你在想什么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链接和协作。去年年底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它就像朋友圈会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生活一样,写作就是通过文章的方式让他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2-知识服务
第二件事,运用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开始提供知识服务。目前在做的产品有自传《不枉此生》,已经更新了9期,售卖了73本。内容主要是自己人生中一些超乎常人的经历,这类属于稀缺性的内容。起初本来还打算出版的,现在的想法是会用自己的一生书写这样一部作品,一边写一边卖。
今年3月初刚开始更新《青旅奇谈》,把平时客栈中发生的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进行加工,写成文章进行售卖,这个事情符合手艺的定义。上周更新第1期,收入100多块钱。虽然不多,但这是一个成本无限小,收益无限大的项目,值得花时间做。
3-未来之路
第三件事,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现在经营着一家客栈,好消息是生意依旧很好,坏消息是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而这个周期我并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到来。
有很多朋友问我,万一客栈开不下去了怎么办?我有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2015年底其实就开始在为这件事情做准备,现在我已经存够了自己去环游世界的钱。即便有一天,没有了不想走,依旧能够去看看这个繁华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