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概念
(一)非货币性资产的概念
非货币性资产是相对于货币性资产而言的。
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收取固定资产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资金的权利,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等。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如存货(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等)、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等。
特征:其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货币
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确定的。
(二)非货币性交换资产的概念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是指企业主要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特征:
第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交易对象主要是非货币性资产。
第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的行为。
第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般不涉及货币性资产,但有时也可能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般不涉及货币性资产,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认定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不加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是否低于25%作为参考比例。具体来说,从收到补价的企业来看,收到的补价的公允价值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低于25%的,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从支付补价的企业来看,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补价的公允价值之和的比例低于25%,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上述比例高于25%的,则视为货币性资产交换。
第二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原则
对换出资产终止确认:对于换入资产,应当在其符合资产定义并满足资产确认条件时予以确认;对于换出资产,应当其满足资产终止确认条件时终止确认。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原则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应当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
(二)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
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涉及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无论是否支付补价,均不确认损益;收到或支付的补价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调整因素。
三、商业知识的判断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是能够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判断条件
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具有商业实质。
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2.使用换入资产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继续使用换出资产所产生的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二)交换涉及的资产类别与商业实质的关系
第三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一 、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会计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奇偶啊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更加可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视换出资产的类别不同而有所区别:
(1)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物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产处置损益。
(2)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3)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按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确认其他业务收入,按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结转其他业务成本,二者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涉及补价的情况
1.支付补价方
(1)已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补价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即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应当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资产的初始计量金额,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支付补价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收到补价方
二、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的会计处理
(一)不涉及补价的情况
(二)涉及不补价的情况
三、涉及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情况
(二)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