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好好写一点文字,主要原因是相当长的一个阶段没怎么读书,没读书不是没好书可以读,主要是我懒惰。
在我眼里,普通的看一些文字和经过长途的文字跋涉,最后在故事的结尾豁然开朗起来是大为不同的。
如同在黑森林里远途,强迫自己亦步亦趋的向前行走,并且勉力的记住来时路上的每一个岔路和歧途,记住那些细微的标识,倒不是预防自己走错路,那本是无可避免的,要避免的,是再走来时的路,是令人羞愧的。
我们一遍一遍的在未来的路上探索着,其中也包括无数在我们臆想之中,为作者创造出来的路,我们继续前行着,那些无数被臆造出来的路,或者被印证或者被否定,印证了很开心,自己的小聪明被证实了,也小小的得意,作者的思维也不过如此,我猜出来你的心思,尾巴不觉就翘了起来,可大多数时候,都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于是深深的叹服,且为之倾倒,不论时空阻隔多远,都有一种心有戚戚然的感觉。
折服后尚且在那自大,你看看,多少年后你遇到我这样一个知音,理解你所有的峰回路转,感动于你的一言一行制造出来的每一步的绝妙隐喻和开怀大笑。真特么的难得,你难得,我也同样难得,你写的好,是你难得,我能坚持看到这个深度,是我难得,于是深深以自己的不要脸为荣。
苏东坡说行文关键就两个字,就是“辞达”,他的意思是,把话说清楚就行了。
好简单,可是把话说清楚有一万种方式,“卧槽,真特么棒”,也是一种表达。
苏东坡又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瞧,我就知道没那么简单,果然,千万人里都不一定遇到一个人能做到。
求物之妙,他的意思是说,追求事物区别于它物的细微之处,就如同捕捉住风和光影,需要你对事物的掌握无微不至,对它的比喻准确精妙。
我很佩服那些看文字可以过目不忘的朋友,能记住其中的所有逻辑和每一个词句,这是一种天分和才能,他们可以通篇的背诵看过的文字,我做不到,我甚至觉得自己这方面是有缺陷的。
我一直认为短暂记忆力强对阅读,尤其是文史类和大部头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清晰的帮我们掌握整个脉络和伏笔,分析整个情节发展,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你得记得住头,才能找到那个尾。
我这方面能力很差,深以为憾,可是上天也是眷顾我的,那就是我常常能从不那么古板的文字里看出久别重逢的喜悦感来。
这种喜悦感不是幽默,而是看到绝妙文字的发自内心的欣喜感,我想这就是浩瀚宇宙里这颗小小蓝色星球上存在着汉语文明,碰巧又被我看懂的意义所在吧。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你对这句经文的理解,是不是有了新的含义。
人在追求彼岸时,遇到知己,是多么可喜的一件事,无论这个知己寄托于神明、佛陀,还是外星文明,是五百年前的一个落魄文官、是一千年前堂前的一个学究,还是的一个放浪不羁的风流嫖客,留下的只言片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