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九·四】
鲍进士之钟,字雅堂,诗人步江之子。诗有父风,而清逸处,往往突过前人。《秋雨乍晴》云:“箬帽芒鞋准备秋,稍晴便拟看山游。江潮入郭无三里,溪水到门容一舟。亭午白云开野径,夕阳黄叶下僧楼。闲身自笑如闲鹤,欲度前峰却又休。”五言如:“一鸟掠溪镜,四山明画帘。”“鱼跳重湖黑,蒲喧急雨来。”七言如:“道心静似山藏玉,书味清于水养鱼。”“翻书细检遗忘事,拨火闲寻未过香。“岸柳带鸦明远照,塔铃和月语清宵。”皆可爱也。雅堂尝言:“作七古诗,雅不喜一韵到底。”余深然其言。顾宁人云:“诗转韵方活,《三百篇》无不转韵。”
鲍之钟(1740—1802),字论山,一字礼凫,号雅堂,丹徒人。鲍皋之子。清诗人。少负隽才,文采秀逸,以《初月赋》为刘墉所知。乾隆下江南,之钟献诗赋,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及第,历充广东乡试副考官,升户部郎中。居官以风骨闻。为权臣和珅所压,浮沉郎署。好拔引寒俊。流连诗酒以终。之钟诗有家法,父为“京口三诗人”之一。官京师时,与洪亮吉、吴锡麒、赵怀玉唱酬最多,法式善称为“诗龛四友”。著有《论山诗稿》、《山海经韵语》。
鲍步江,即鲍皋(1708—1765),字步江,号海门,丹徒人。国子生。乾隆初,举博学鸿词,不就。壮岁游姑苏、武林,客淮扬间,晚年颓放。善画,尤以诗赋名。沈德潜尝称其与余京、张曾为“京口三诗人”。鲍皋一生沉溺于诗,不事科举。著有《海门初集》、《二集》、《三集》各19卷,又《海门集》、《京口文献录》、《笔耕录》、《十美诗》等。其妻陈蕊珠、子之钟、三个女儿之兰、之蕙、之芬都能诗,可称一门风雅。
箬帽,音ruò mào,即箬笠,指箬竹的篾或叶子制成的帽子、斗笠,用来遮雨和遮阳光。箬竹是禾本科、箬竹属植物,竿高可达2米,最大直径7.5毫米,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衢县和湖南零陵阳明山。生于海拔300—1400米的山坡路旁。该种是外国植物学家Wm.Munro取自中国出口的茶叶篓子中的竹叶而定名发表的,该种叶片大型,多用以衬垫茶篓或装作各种防雨用品,亦可包裹粽子。清·王士禛《玄墓归答李户部》诗:“何能共醉寒香里,怅绝清溪箬帽斜。”按:古代还将箬帽称“黄冠”。《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孙希旦集解:“黄冠乃台笠之属,其色黄也。”台笠,即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
芒鞋,音máng xié,亦作“芒鞵”,释义是用芒茎外皮编织成的鞋。亦泛指草鞋。唐·张祜《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朗吟挥竹拂,高揖曳芒鞋。”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
亭午,音tíng wǔ,正午。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宋·苏轼《上巳出游随所见作句》诗:“三杯卯酒人径醉,一枕春睡日亭午。”
重湖,音zhòng hú,意思是洞庭湖的别称。洞庭湖的南边与青草湖相通,故称。宋·张孝祥《念奴娇》词:“星沙初下,望重湖远水,长云漠漠。”清·文廷式《过洞庭湖》诗:“借取重湖八百里,肄吾十万水犀军。”按:似读chóng hú为妥,但辞典注音如此。
蒲,音pú,汉字,本义为香蒲,也指“蒲柳”“菖蒲”等植物。蒲柳、水杨。一种水边生长的植物。《诗经·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蒲。”《世说新语·言语》:“君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蒲柳之质,望秋先零。”
未过香,没有烧过的香。宋·王之道《和道可》诗:“棋声惊断高僧梦,起拨炉中未过香。”
塔铃,音tǎ líng,佛塔上的风铃。明·周永年《泖塔上作》诗:“塔铃译佛语,簷鸟调天风。”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引赵宁静(藜村)《鸡鸣埭访友》诗:“欲辨六朝踪,风乱塔铃语。”
顾宁人,即顾炎武(1613—1682),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转韵,亦称“换韵”。诗韵术语。指在一定的语音条件下,两个不同韵部的字可以押韵,可以通用。包括对转、旁转和通转。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换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古体诗中的所谓五韵、七韵,是指整首诗歌转了五次、七次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