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风·卫风·淇奥》:“明明德”之君子相

《国风·卫风·淇奥》:“明明德”之君子相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12-22 18:24 被阅读0次

《国风·卫风·淇奥》:“明明德”之君子相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淇水转弯回还,猗猗绿竹璨璨。文采斐然君子,如切如磋如研,如琢如磨宛转。心胸开阔能持重,光明显耀赫赫然。斐然成章一君子,叫人终生思相念。

淇水弯弯流转,青青绿竹连连。斐然文采君子,美玉耳间充填,头戴镶宝冠冕。开阔心胸人成熟,显耀光明赫赫然。斐然成章一君子,叫人如何不想念。

淇水东流百回转,绿竹丛丛多璨然。文采斐然此君子,质地真醇金不换,如圭似璧瑕难掩。雍容气度多不凡,手扶车厢无依栏。谈笑戏谑驰市间,不为虐兮真超然。

一首诗,能写到这种份上,也算是叹为观止了。

当年李白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时,非但听闻者不知道这样的诗句怎么会在他的头脑中“一触即发”,甚至找不到能够触发他头脑中思绪的任何可以依凭之物。恐怕第二天酒醒后的李白,也说不清楚这些诗句当初是怎样从他的头脑中喷薄而出的。

岂止是诗仙头脑中灵光乍现、喷薄而出的诗句,认真想一想,这世间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之物,要真去穷究它的来处,又有多少是真能说清出的?比如那香醇清冽的酒,怎么就从金灿灿粮食的九蒸九晒里,忽然间就脱去了世俗气,忽然间就具备了迷醉人世清醒的“霸道”?

打一个不贴切的比喻,若不是“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这样的交代,那款款而出的君子,回比李白笔下的美女更似天上来,会比鬼使神差酿出的酒更让人为之倾倒。

淇水弯岸,绿竹连连。文采斐然君子赫然生于其间。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按照《大学》的说法,形容的是“有匪君子”的学问和修身,“切”和“磋”是裁物的手法,贵在使物显现形质。我们看那些真正深谙玉石制作之道的老师傅,能通过对玉石纹理、质地的认真观察,通过切割、雕琢手法,确定玉石适合做成器具的雏形,最终用心目对玉石优缺点的彰显和回避,创造出玉石本然可能难以达到的价值高点。“如切如磋”能到如此境地,方是君子;“如切如磋”不到如此境地,难为君子。“如琢如磨”则是通过“琢”和“磨”,使得事物显现出其独有的光泽来。后世学者,对“切磋”“琢磨”,做过进一步的穷究与细分。但无论如何穷究、细分,都逃不开本然意义中的“精益求精”,切尔复磋,琢而复磨,形质、光泽由无中生,最终熠熠夺目。

第二小节的“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已经是直接描写了。好像“有匪君子”是从天然原石的切磋、琢磨中脱颖而出的一般。

第三小节的“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很显然是直追内在德性了。君子之德“如金如锡”,不精纯不见其美,日益精纯而不着痕迹。先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时——“瑟兮僴兮,赫兮咺兮”——其间还有些许矜持、庄重的人为雕琢意味在。这里的“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时,已经是“宽兮绰兮”——举手投足随意、自然而无不中节了。诗歌最后的“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几乎算是神来之笔了。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这么一位幽默、风趣却又不失庄严,富有感召却又举重若轻的亲切长者形象。

《大学》取这首《卫风·淇奥》,正是取义它对于君子的德性的彰显——“明明德”之意。特别是诗歌前两个小节作为结语的“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直接表明有德性君子为百姓所不忘。先写君子为学修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交代“其德何来”,再写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交代德性显著于容止;最后些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德性精纯、温润——随心意而不逾矩——“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时光荏苒,学者认定了这首《国风·卫风·淇奥》所写,是当时的卫武公。现存的与卫武公相关的史料甚少,并且这些史料之中,不乏自相矛盾的地方。斯人事迹已难以确闻,斯人风采却又能如此清晰。实在应该感谢诗作者的生花妙笔,“明明德”之君子相,大概再无过于“淇奥”者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风·卫风·淇奥》:“明明德”之君子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bv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