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获寥以慰藉小心心的一句话:“教学实践,是无论谁来做都难以避免困难和失败的、高度复杂的智慧实践,有着无法穷尽的广度和深度。”
那么,支撑着我们每日“攀爬高山”,思索教学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什么呢?是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是专注学问的师者之心?是自己的教育哲学呼唤?
攀爬高山,总需有向导带领。近日收集了些“邻居先生”的指路与你们分享:
1.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师生在同一视线水平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2.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间教室,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其中师生的个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意义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意味着无最优解吗?
3.审视教室里发生的小事的大意义,解读这些小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省思每天的教学活动,以此为支点,撬动课堂创新。
4.课堂在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所以不要理想化/神话“主体性”&“自主学习”。
5.今后的教学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需克服浅薄和贫乏的教学(学生学习内容的杂乱性、学习质量的低效性、教育的表面化)。
6.不要把学生的思想强制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种,而排除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重视那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的价值;重视那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课堂中学生模糊的多义的意见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尊重模糊多义的意见,才能建立起学生里对个性化、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7.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确定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so,在课堂中不要总要求清楚明确的回答,也要夸赞不确定的回答;不要总要求声音洪亮,小小的声音也值得你走近倾听;不要总要求明晰的描述,模糊的表现正是无限创造力和潜力的表征。
插播提问:为什么欧美的学生随着年级的上升越来越能活泼地、明确地发表意见或表现自己,而我们的学生小学里闹哄哄,到了初中、高中后却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
欲知邻居佐先生的分解,敬请下回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