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为根 童话为体 童趣为用
——《小壁虎借尾巴》课堂实录与点评
执教:成都市高新实验小学 施函
点评: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
一、听故事:激发阅读期待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字卡展示)你们瞧,他是——
生:小壁虎。
师:小女孩,你来叫叫他。
生:小壁虎。
师:她把字音都读准了,你再来叫叫他。
生:小壁虎。
师:多亲切啊!全班一起叫叫他!
生:小壁虎。
师:是呀,孩子们,那你们能不能从小壁虎的名字里猜一猜他平时都喜欢待在哪儿啊?
生:墙壁。
(课件呈现:
“墙壁”及图片)
师:哦,喜欢待在墙壁上,名字里的小秘密都被你发现了,请跟老师一起读,墙壁,墙壁。
生:墙壁,墙壁。
师:请小朋友的亮眼睛观察一下,墙和壁都有一个共同的偏旁是?
生:土
师:是呀!过去的墙壁就是由土砌成的!再和老师读一读,墙壁,墙壁。
生:墙壁,墙壁。
师:(板书:小壁虎借尾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和小壁虎有关的课文,题目叫《小壁虎借尾巴》,请小朋友们小手举高高,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单人旁”加上“昔”就是“借”,和老师一起再来读读课题——《小壁虎借尾巴》。
生:《小壁虎借尾巴》。
师:故事开始了——(配乐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倾听朗读)
师:孩子们,还想听这个故事吗?
生:想!
师:这个有趣的故事就藏在咱们的语文书109页。请小朋友们翻到109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待会儿我请你们和我一起说说这个故事,开始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讲故事:扫除阅读障碍
师:能和老师一起说故事了吗?
生:能。
师生:(教师依据连环画,一幅一幅讲述故事;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依次说出带生字的新词:捉蚊子、咬住、挣断、拨水、甩着尾巴、赶蝇子、房檐、傻孩子、转身一看)
师:小朋友们太厉害了,这么一会儿工夫就和老师一起说了这么有趣的一个故事,那故事里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他们吗?
师:谁来为我们读一读第一排的生字?
生:(朗读生字)
师:发音非常标准,老师要表扬你。那老师想问问大家,这个“转”字你怎么记住他呢?
生:左边一个车字旁,右边一个专。
师:哦,部首车字旁是形旁,专是声旁,他是一个形声字。请跟老师一起读:车字旁,车字旁。
生:车字旁,车字旁。
师:转身,转身。
生:转身,转身。
师:谁愿意再来读读第1排的生字?
生:(朗读生字)
师:(随着学生朗读生字,表演相应的动作)哎,小朋友们,老师想问问大家,哪位亮眼睛看到了老师在做——
生:动作。
师:你们猜一猜,第一排标红的生字都是表示什么的词?
生:表示动作的词。
师:请孩子们加上动作,和老师一起读第一排的生字吧。
师生:(边读新词,边表演动作)
师:真有意思!第二排的生字谁来挑战?
生:(朗读第二排生字)
师:你的后鼻音发得真标准!老师想问问大家,房檐在哪儿啊?
生:我知道。
师:那请你上来指一指,房檐在哪儿?
生:(上台指出房檐的位置)
师:哦,我看明白了,就是屋顶伸出墙面的部分,原来这就是“房檐”。那你是怎么记住这个“房”字的呢?
生:上面那个“户”,就像一个房子;下面那个“方”,就像人走进去一样。
师:哦,我理解了。上面这个户字头,在过去表示一扇门;方,表示读音。请跟老师读:户字头。
生:户字头。
师:房檐。
生:房檐。
师:好!还有最后一排的生字,谁来挑战?
生:(朗读第三排生字)
师:第三排生字,都是对人的称呼。来,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刚刚和这些生字宝宝打了招呼,他们就调皮地躲进了课文里,跟咱们捉迷藏呢!你们还能找到他们吗?
生:能!
师:那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
三、读故事:理清先后顺序
师: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谁来读读下面这句话?
生:(朗读)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跑了。
师:你挣得这么没有力气,尾巴能断吗?谁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一挣。
师:有点力气了,谁再来试试?
生:一挣。
师:更用力了。
生:一挣。
师:又快又有力,这样尾巴才能断呀!行,咱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此句)
师:哎,小朋友,老师想问问你们,“逃走了”,你们为什么要读得这么快呀?
生:因为逃命要快一点,不然逃不掉。
师:是呀,逃得不快,小命就不保啦。你再来读——
生:逃走了。
师:多快啊!
生:逃走了。
师:一眨眼的功夫。来!全班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此句)
师: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惊慌失措的小壁虎。是呀,好不容易逃脱了危险,可是尾巴却没了,小壁虎想——
生:(朗读)没有尾巴多难看哪!
师:你的眉头都皱起来了。
生:(朗读此句)
师:你的声音好让人伤心啊。
生:(朗读此句)
师:我听出了你的难过。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此句)
师:是呀,小朋友们,没有尾巴多难看哪!于是,小壁虎就想找人借一条尾巴,那么,他向谁去借尾巴了呢?
生:小鱼,老牛,燕子。
师:是的,他向小鱼、老牛、燕子去借尾巴了。来,我们也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生:小鱼姐姐。
师:多亲切呀!跟我读:小鱼姐姐,小鱼姐姐。
生:小鱼姐姐,小鱼姐姐。
生:牛伯伯。
师:老牛年纪大了,尊敬他:牛伯伯,牛伯伯。
生:牛伯伯,牛伯伯。
生:燕子阿姨。
师:亲热地打招呼:燕子阿姨,燕子阿姨。
生:燕子阿姨,燕子阿姨。
四、品故事:体会角色心情
师:那么,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姐姐借尾巴的呢?请小朋友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待会儿请你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呀?
生:我读懂了壁虎说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师:哦,你读懂了小壁虎说的话。你能完整地读一读小壁虎说的话吗?
生:(朗读)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师:你从这句话里面知道了什么呀?
生:我觉得小壁虎非常有礼貌。
师:哪里看出他很有礼貌呢?
生:她说“小鱼姐姐”,还用了“您”。
师:哦,“小鱼姐姐”是称呼,“您”是尊敬他,“行吗”是一种商量的语气。小壁虎说话,真得非常有礼貌呀!我们一起学着小壁虎,有礼貌地读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此句)
师:还读懂了什么呢?
生:我读懂了小鱼姐姐不能把尾巴借给他。
师:嗯,你说话说得很完整!你读懂了小鱼说的话,请你大声地把小鱼姐姐说的话读出来吧。
生:(朗读此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拨水吗?请你们观察这个“拨”字,它是什么旁?
生:提手旁。
师:提手旁的字通常跟什么有关?
生:跟手有关。
师:请小朋友们把你的小手伸出来,和老师一起拨水。慢慢地游,我就拨得慢;快快地游,我就拨得快。跟老师一起读:拨水,拨水。
生:拨水,拨水。
师:是呀,小鱼姐姐的尾巴多重要啊,难怪不能借给小壁虎。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小壁虎爬呀爬。
师:说话说完整,我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他爬得很辛苦。
师:哪里看出他很辛苦?
生:爬呀爬。
师:是呀,爬呀爬,小壁虎爬了很久,没了尾巴他很难过,爬得很辛苦。而“小河边”是他爬到的——
生:地点。
师:我们体会体会小壁虎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此句)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他看见小鱼姐姐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
师:哎,什么是“游来游去”呀?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
生:(表演“游来游去”)
师:哦,从这边游到那边,从那边游到这边,就叫做“游来游去”。谢谢你,孩子!掌声送给他!如果,小壁虎在岸边,从这边爬到那边,从那边爬到这边,我们就说是“爬来爬去”;小鸟在天上,从这儿飞到了那儿,从那儿飞到了这儿,我们就说是“飞来飞去”。孩子们,像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一说吗?
生:跑来跑去。
师:可以,要注意安全啊!
生:走来走去。
师:是在锻炼身体吧。
生:蹦来蹦去。
师:活泼可爱!孩子们,你们的词汇积累可真丰富啊!我们一起学着小鱼姐姐自由自在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此句)
师:小朋友们,刚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这么多。老师把大家说的句子都贴在了黑板上。下面,我请你们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按照课文的顺序来给这些词卡排一排顺序。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上来排排序?
生:(上台排序)
师:首先写了什么?老师帮你贴。
生:小壁虎爬呀爬。
师:然后是——
生:他看见小鱼摇着尾巴。
师:最后是——
生:小壁虎说,小鱼说。
师:他排对了吗?
生:排对啦。
师:掌声送给他!看来大家都读懂了这个故事。首先,写小壁虎爬呀爬,爬到的地点;接着,他看见了小鱼;最后,写小壁虎和小鱼姐姐的对话。多有条理呀!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老师读旁白的部分,小壁虎的话请男孩子来读,小鱼姐姐的话请女孩子来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他就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于是,他又爬呀爬。哎,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位生字宝宝,你们认识他吗?
生:爬。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爬,爬。
生:爬,爬。
师:老师要把他请进田字格里,怎么写才好看呢?我请你观察一下,待会儿请你来提醒提醒我。
生:我要提醒的是,那一捺要穿过中心点。
师:哦,捺要穿过中心点,写得舒展一点,像一个小勺子一样。
生:我要提醒的是,“巴”的竖弯钩要穿过横中线。
师:哦,“巴”的竖弯钩要穿过横中线下面一点点。
师:下面请孩子们小手举高高,和老师一起书空,说笔画。
师生:一笔平撇,二笔竖撇。三笔竖。
师:注意,四笔捺的起笔在竖的顶端,穿过中心点,写得舒展一点,像一把小勺子。
师生:五笔横折,六笔竖,七笔横。
师:注意,八笔竖弯钩,穿过横中线下面一点点。八笔写成:爬,爬,爬。
生:爬,爬,爬。
师:请小朋友们描红一个字。写字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身正肩平脚放好。
生:(描红)
师:我们来看看这位小朋友写的字。(投影作业纸)写正确了吗?
生:正确。
师:一颗星。重要笔画写到位了吗?
生:到位。
师:一颗星。写得美观吗?
生:美观。
师:一颗星。一共三颗星!真好!大家要向她学习,掌声送给她。
五、演故事:把握知识意图
师:小朋友们,小壁虎没有放弃借尾巴,他又向牛伯伯和燕子阿姨去借尾巴。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4-5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是怎样向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待会儿我请小组成员一起来汇报。
生:(分组朗读、讨论)
师:小朋友们,小壁虎是怎样向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谁来汇报?好!就请你们这个小组。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角色——
生1:我是旁白。
生2:我是小壁虎。
生3:我是牛伯伯。
生4:我是燕子阿姨。
师:开始吧——
生:(分角色朗读4-5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为什么牛伯伯和燕子阿姨都没有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呢?
生:因为牛伯伯要用尾巴赶蝇子,燕子阿姨要掌握方向。
师:是呀,牛伯伯要甩着尾巴赶蝇子。孩子们观察一下这个“甩”字,和哪个字非常像?
生:用。
师:真是会观察的亮眼睛!大家请看,“甩”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多像老牛一甩一甩的小尾巴。请跟老师一起读:甩尾巴,甩尾巴。
生:甩尾巴,甩尾巴。
师:赶蝇子,赶蝇子。
生:赶蝇子,赶蝇子。
师:燕子阿姨要:摆尾巴,摆尾巴。
生:摆尾巴,摆尾巴。
师:掌握方向,掌握方向。
生:掌握方向,掌握方向。
师:小朋友们,小壁虎向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都没有借到,他放弃了吗?你觉得他还会向谁去借尾巴呢?
生:我觉得他还会向兔子借尾巴。
师:兔子会借给他吗?
生:不会,因为兔子的尾巴,要用来逃命。
师:(发“兔子”头饰)那好,现在你是兔子姐姐,我是小壁虎,我来向你借借尾巴,看我能不能借到。小壁虎爬呀爬,爬到草丛边,他看见兔子姐姐。小壁虎说:“兔子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生:兔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逃命呢。”
师:小朋友们,虽然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但是他在借尾巴的时候非常有礼貌,兔子姐姐也很有礼貌地回答了小壁虎。所以,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也要做到有礼貌。好了,小壁虎还会向谁借尾巴呢?
生:向狮子借。
师:狮子会借给他吗?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狮子的尾巴在奔跑时要保持平衡。
师:(发“狮子”头饰)你现在就是狮子哥哥。还会向谁借呢?
生:向小鹿借。
师:小鹿的尾巴是用来干吗的?
生:危险时报警的。
师:(发“小鹿”头饰)你就是小鹿妹妹。还会向谁借呢?
生:向猴子借。不会借到,猴子的尾巴是用来“倒挂金钩”的。
师:(发“猴子”头饰)你就是猴子弟弟。还会向谁借?
生:松鼠!松鼠也不会借给他,因为松鼠的尾巴冬天用来当“被子”。
师:(发“松鼠”头饰)那好,松鼠哥哥,这个头饰给你。还会向谁借?
生:孔雀,孔雀也不会借给他,孔雀的尾巴要用来控制飞行。
师:(发“孔雀”头饰)好,你现在就是孔雀姐姐。那,小壁虎在哪儿呀?
生:(纷纷举手)
师:(发“小壁虎”头饰给几个学生)没有拿到头饰的小朋友不要灰心,你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呢!你们要当好一名考官,在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中,你们要听听他们是否有礼貌!注意了,小壁虎们,快向你的朋友们去借尾巴吧!
生:(小壁虎们自由寻找借尾巴的对象,然后按照各自的角色,表演借尾巴的过程;考官们参与其中,评价各自的表演。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师:好了,小壁虎们,你们借到尾巴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每个动物的尾巴都有它自己的作用。
师:是呀,每个动物的尾巴都有它自己的作用。
师:虽然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但也没有关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小壁虎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多高兴的结果呀!孩子们,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此句)
师:我们知道,每个动物的尾巴都有它自己的作用,那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
生:保护自己。
师:是呀,孩子们,小壁虎的尾巴在危险的时候可以保护自己。而且,它的尾巴还有再生功能。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那就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讲完了考考他:小壁虎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他真的需要借尾巴吗?
板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
(保护自己 长出新尾巴)
小鱼姐姐 摇尾巴 拨水
牛伯伯 甩尾巴 赶蝇子
燕子阿姨 摆尾巴 掌握方向
总评
这是一堂成功的、有趣的第一学段的童话阅读课。
这堂课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习惯的扎实上,也体现在情感、态度、审美的趣味上,孩子们学得脚踏实地,也学得轻松有趣。我们细细地推究一番,就能发现这堂课取得成功的秘诀所在。
一、童心为根:把自己变成小孩
以我的教学经验看,小学语文的三个学段中,最难教的在第一学段。孩子由不懂、不知、不能、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变得懂一些、知一些、能一些、会一些,从而打下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基础,养成听说读写的基本习惯,真得非常不容易。
这不容易,主要不在教学内容上,也不在教学对象上,而在执教者自己身上。因为,对第一学段的孩儿来说,只有当执教者把自己变成小孩的时候,孩子才会把你当成真正的老师,而使你对孩子形成一种真正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有必要引用一下陶行知先生创作的《教师歌》: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了解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解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信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由发现孩子到变成孩子,这是做老师、尤其是做第一学段语文老师最重要的素养,也是最艰难的挑战。
我们今天在施函的课堂上,能够非常具体而生动地感受到这种素养,殊为难得!
譬如,像孩子那样天真。在“讲故事:扫除阅读障碍”这一环节中,老师设计了集中分类识字的任务,当一个孩子朗读第一排生字时(捉蚊子、咬断、拨水、甩尾巴、转身、爬呀爬),施函就随着孩子的朗读表演相应的动作。表演很自然,效果很明显。整个表演过程,施函一点儿都没有扭捏作态,像个孩子一样,忘了身份、忘了所谓的体统。
又譬如,像孩子那样敏感。在“读故事:理清先后顺序”这一环节中,老师引导孩子想象小壁虎挣断尾巴之后的心理活动,让孩子们带着各自的感受朗读“没有尾巴多难看哪!”我们注意到施函对不同孩子的不同理答:
生:(朗读)没有尾巴多难看哪!
师:你的眉头都皱起来了。
生:(朗读此句)
师:你的声音好让人伤心啊。
生:(朗读此句)
师:我听出了你的难过。
看得出,一方面,孩子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在情感的强度以及孩子的表现力方面,还是有着细微差异的。这需要教师有一颗敏感的心,能迅速而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的差异,给孩子以恰切的反馈。显然,施函做到了。
再譬如,像孩子那样以诗性的思维看世界。“诗性”一词源于十八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的《新科学》。台湾学者林雪铃根据维柯在《新科学》中的论证,对“诗性思维”作了这样的阐释:“诗性思维,又称原始思维,意指人类儿童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为主客不分,运用想象力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心物合融的主体境界。”是的,在孩子眼中,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各自的目的和意志,万物与我是浑然一体的。这种思维方式,生动地体现在施函的课堂上:
师:孩子们,你们刚刚和这些生字宝宝打了招呼,他们就调皮地躲进了课文里,跟咱们捉迷藏呢!你们还能找到他们吗?
师:于是,他又爬呀爬。哎,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位生字宝宝,你们认识他吗?
师:真是会观察的亮眼睛!大家请看,“甩”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多像老牛一甩一甩的小尾巴。
师:(发“兔子”头饰)那好,现在你是兔子姐姐,我是小壁虎,我来向你借借尾巴,看我能不能借到。
成尚荣先生指出:“当教师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儿童,他一定会走进儿童世界,一定会在充满简单之美的儿童世界里有新的发现、新的进步。”
二、童话为体:由想象抵达思想
众所周知,《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童话故事。通常,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我们称之为“人文性童话”,其主旨通常落在精神发育、人文关怀上,如《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一类,我们称之为“知识性童话”,其主旨通常落在科学普及、知识渗透上,如《小蝌蚪找妈妈》《蚂蚁中计》等。《小壁虎借尾巴》,就是一篇经典的知识性童话。
作为一篇经典的知识性童话,教学必须把握两个基本点。第一个基本点,就是童话所具有的丰富的想象;第二个基本点,就是想象必须遵循的逻辑性——知识。施函这堂课的成功,正是立足于这两个教学基本点。
首先,这堂课注重让孩子们感受童话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如,让孩子们感受小壁虎挣断尾巴的心情、感受小壁虎爬呀爬的艰辛和坚持不懈、感受小壁虎向各种动物结尾的礼貌、感受小壁虎发现新尾巴的惊喜等等。同时,还注重发挥孩子自身的想象,参与童话情节的再丰富、再创造。
师:小朋友们,小壁虎向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都没有借到,他放弃了吗?你觉得他还会向谁去借尾巴呢?
生:我觉得他还会向兔子借尾巴。
师:兔子会借给他吗?
生:不会,因为兔子的尾巴,要用来逃命。
(课件呈现:
小壁虎爬呀爬,他看见 。
小壁虎说:“ ”
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 ”)
施函通过提供这样一个想象的支架,引导孩子去想象童话世界的更丰富的可能性,从而将整堂课推向一个高潮。
其次,在激活想象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一条红线——童话知识性意图的渗透,这从支架的设计中已经可见一斑:“不行啊,我要用尾巴 ”。而在随后的表演中,施函不断追问学生的想象:他们会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吗?为什么?到了总结阶段,施函再一次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小壁虎总是借不到尾巴?孩子们的回答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生:因为每个动物的尾巴都有它自己的作用。
师:是呀,每个动物的尾巴都有它自己的作用。
这短短的一句话,已经不是知识陈述这么简单,背后难道不隐含着这样一种普世真理吗?即:万物皆有其用,万物皆有其妙。
三、童趣为用:让孩子感受好玩
第一学段的教学,特别需要童趣化的设计和操作,童话教学尤其如此。如何让教学充满童趣,增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呢?施函在这方面做了很用心、很精心的尝试:
1. 通过声音、肢体造型渲染童趣化情境。必须承认,教师本人是创设童趣化情境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这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造型,一是“语言的造型”,比如:“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字卡展示)你们瞧,他是——”;二是“声音的造型”,比如,读小壁虎就是小壁虎的声音形象,读牛伯伯就是牛伯伯的形象;三是“肢体的造型”,比如,适度夸张的表情、充满稚趣的神态与动作等。对此,施函有着良好的天赋,更有着精心的设计。
2. 通过具身认知丰富童趣化情境。所谓“具身认知”,就是借助身体、动作认知事物、掌握学习,这是第一学段儿童重要的认知方式。我们在施函的课堂上,能不时看到具身认知的灵活运用。如在集中分类识字阶段,第一类生字的学习,施函就采用自己表演动作让学生感知的做法;再如“拨水”一词的学习,让孩子们借助手的动作,感受“快一点拨水”“慢一点拨水”的节奏;又如“游来游去”一词,让孩子上台表演“游来游去”的情景。通过身体的参与和体验,感悟文字的内涵和意味,同时也丰富了课堂的童趣化情境。
3. 通过板贴、课件营造童趣化情境。恰到好处地使用板贴、板画、课件等,有助于营造童趣化的情境。施函这堂课,在这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课件的风格,就有一种浓浓的动漫味道;动画的设计,增添了童趣的色彩;板贴的运用,让本来抽象的叙事顺序变得生动可感。
4. 通过表演创设童趣化情境。这堂课的高潮,无疑是“小壁虎向更多的动物朋友借尾巴”的情景表演。孩子们依据不同角色,戴上不同头饰。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其中,课堂幻化为一个有趣的童话世界。那一刻,他们就是小壁虎,就是角色本身。他们学得全神贯注,也玩得津津有味。一种真正的游戏精神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当然,从精益求精的角度看,这堂课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这堂课有趣的点很多,但有点碎了,缺乏一种整体感。
怎样加强整体感呢?比如,学完第三自然段,可以让孩子们完整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回到整体语境中;再比如,四人小组学完第四、五自然段,可以借助板书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小壁虎借尾巴的整个过程,整合一下曾经被拆解的故事情节。阅读过程,需要从整体出发,再回到整体上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