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或许你会想,尽瞎扯,钱就是钱,怎么会不像钱呢?
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有对新婚夫妇来到拉斯维加斯度蜜月,到了第三天,他们已经把计划用来赌博的1000美元全部都输光了。
那天晚上,新郎躺在床上,注意到梳妆台上有个发光的东西。他起身查看,发现是他们之前买的一个5美元的筹码。
怪异的是,数字17在筹码的表面不停地闪烁。
他觉得这一定是某种预兆,于是穿上绿色的浴袍,急匆匆地赶到楼下的轮盘赌桌旁,把5美元的筹码放到了标有17的方格内。
下一秒,小球真的滚到了17上,按照1赔35的赔率,赌台付给他175美元。
他乘胜追击,小球再次停在了17上,这次他赚到了6125美元。
好运连连转,很快这位幸运的新郎就赚到了近750万美元下注!
奇迹发生了,他再一次押中了17,此刻,他赚的钱已经超过2.62亿美元了!
狂喜之下,他把所有的钱全部押在了17上,然而,这一次小球落到了18,他输了全部。
新郎再一次变得身无分文,他无比沮丧地回到酒店。
“你去哪儿了?”他一进屋,新娘便问道。
“玩轮盘赌去了。”
“手气如何?”
“还不算太差,输了5美元”
大家如果是那位新郎,会不会也觉得赌博赢的钱,在某种意义上,好像不是真钱,或者说不是自己的钱,输了也好像输的不是自己的钱。
这种现象在行为经济学有一个专有理论叫『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的概念是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首次提出的,他揭示了人们在理财方面最常见,也是付出错误代价最大的一种倾向,即认为某些钱是低于其他钱的价值的,因此可以挥霍。
这种意外之财花起来好像花别人的钱一样爽。
2
『心理账户』无处不在。
在中国,手机支付可以说是“心理记账博物馆”中最可怕的展品。
表面上看,我们购物时现金好像并没有减少,至少我们的钱包是没变的,事实上,手机支付里的钱是被我们看低了。
我们清楚,用手机支付和用现金支付的心理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在超市购物时,往购物车里丢东西是不是也有种不要钱的感觉?商场买东西,刷信用卡的刹那,好像也不是钱。
上周,单位发了100元的采摘消费券,很好吧?或许不是,采摘结束,我发现竟然花了259元,是采摘券面额的两倍半了。而整个过程中,每次心里都会以那100元的券为借口,各种摘。
很显然,这100元被归入了“外快”的那个『心理账户』。
同样是1000元,如果是你额外获得的奖励,或者是今年6月份退税所得,相比起来,当你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时,哪个钱会更容易被你花掉呢?
同样一笔钱,由于分属于不同的账户,必然会受到不同的对待。
3
『心理账户』有助于解释人们理财遇到的一个大谜题:那些自认为不乱花钱的人,为什么每月还总是月光呢?
表面上,我们觉得自己消费是很理性的,其实看不见的“拿铁因子”正在一点点透支着我们的金钱,而我们却全然不知。
因为我们在不自觉中把钱归入了不同的心理账户。
大部分人在作出买房、买车等重大理财决定的时候,都有很强的成本控制意识,但是在小额购物时,心理账户就会减弱他们的自制力。
而每周花掉的小钱,日积月累,才是我们存钱路上的隐形杀手。
比如,平时你可能不会舍得花500元买一个车载香薰,但是当买了一辆FJ酷路泽后,你会毫不犹豫地顺便添置一款这样的高档香薰。
比如,在购买保险的时候,被保险推销员忽悠又加了好几个附加险。
……
和花更多钱的痛苦相比,它让你对花小钱的痛苦减轻了。
4
不做『心理账户』的受害者。
纠正心理账户的难点,是因为你舍不得那种拿着借来的钱随意挥霍的爽快感,但是我们如果想要控制自己的开支,有效绕开心理账户,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
1 反应要快,行动要慢
得来的“意外之财”,不要想的尽快花掉,先存入账户,告诉自己:这笔钱可以用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是需要在3-6个月以后才能花。
2 见树又见林
对于大额支出,我们尽量把整体和部分分开,独立核算。你是否会花3000元给你现在的房间单独去开一个小窗户呢?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不要多支出这笔额外的费用。
3 分而治之
每月工资到账,可以手动拆分为五部分,每周花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作为储蓄,慢慢你就会惊讶自己竟然可以调整的如此之快,可以存下这么多钱。
小钱抓不住的人往往也难以存住大钱。
心理账户不可怕,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它重新划归到“储蓄账户”就可以有效规避,可怕的是明知还要犯,就不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