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学员写一篇日记,说明白自己署名的内涵,同时要回答: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取这个名字想达到什么目的?想请谁为您的作品写序?作品印出来以后,除了研究所和指导老师外,最想送的5个人是谁?
思索良久,参加初级研修第一节课时,青红老师说要每人写一本书,那是专属于自己的个人名片,当时自己就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严格认真的完成老师的 布置的作业,不能再像中级研修那样,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说实话,对一个语文基础只有初中毕业的人来说,这个目标确实有些大,多亏老师补充说,不要追求完美,世上本没有完美,首先要完成,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有了目标,每天不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写完300字以上的日记,自己心中的目标是,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完成每天1000字的目标,实在太难的情况下,300字时最低标准。
我给自己的书起名为《月到天心》,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还要从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起。在上小学之前,每年暑假期间,我都要去四姨家住一段时间,四姨是一位妇产科大夫,家庭条件比起农村的我家来说要好很多,经常听姥姥说起,那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姥姥家孩子多,不可能都让孩子们上学,听姥姥说,妈妈从小学习也是很好的,但妈妈比较懂事,自愿下来挣工分,让四姐和自己的小弟弟上学。四姨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后来考上医学院当了妇产科医生,内心一直很感激妈妈。自己上班后,每每暑假,都要让我去她家住上一两个月,在她们医院的幼儿园里上一段时间的学,还要给我做上一件漂亮的花裙子。四姨家有两个表妹,四姨从小给她们买了好多小人书,也叫连环画,一本本的,什么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小学前,自己就读了好多的连环画的小人书,自己喜欢读书的原因来自四姨家。后来,上学后,四姨家搬到了城里,我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每年暑假都要在四姨家住上一个假期,那时四姨给妹妹们儿童文学,当然还少不了连环画,还经常为谁先看打架,因为小朋友们就是这样,你要看哪一本,另两个也要争着看,战争就爆发了。大表妹比较强势,而且还挠人,结果我的鼻子被抓掉了一块皮。四姨家距离书店比较近,那时书店门口有一位租连环画图书的老爷爷,每本书1-2分钱,1毛钱就可以看10本书,有时拿着2毛钱,可以坐在书架前看一下午,童年就是在打打闹闹、看连环画的美好时光中度过。
初中开始流行琼瑶和亦舒的书,那是最好的伙伴就是相互私下交换琼瑶的小说,什么却上心头,一帘幽梦,心有千千结,在水一方,雨打芭蕉,大珠小珠落玉盘……只要市面上一上新书,马上就会在女生之间流传,琼瑶的小说几乎都看了个遍。其实,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桥段,一个主体——爱情。青春懵懂,和现在的青少年追星没有区别。还有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张爱玲的系列书籍,都是在初中阶段完成的,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复读后考上了中专。中专有读书的时间,但天天忙于各种体育文娱比赛,浪费了大号的读书时光。
毕业后喜欢看各种杂志,我们爱科学,读者文摘,青年文摘,婚姻家庭,父母必读,期间倒是读了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贾平凹《围城》,路遥《平凡的世界》等。说实话,有些小说读的是似懂非懂,读懂得是你心里有的部分,大部分是没有读懂的部分,正如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看到的就是那个年龄阶段想看到也能看明白的部分,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后来再看路遥的《平凡世界》,就读出了中年人的故事。那时也喜欢定期看《小说月报》、《十月》,医院的图书室订的杂志很多,偶尔也去借阅。随着工作忙碌,家庭事务增多,书反倒读的越来越少,后来,也就是固定的订阅《父母必读》和《读者》,这是唯一伴随自己时间比较常的杂志,说实话,后来已经没有大段的时间来系统的读书了。
直到儿子上高中开始,晚上开始有了大把的时间,读书的念头又开始忽闪。那是偶尔看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名字不记得了,只记得点评嘉宾是余秋雨,对余老师的引经据典,博学广闻喜欢至极,遂买了他的系列丛书,一口气读下来。《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跟着他经历了那个年代,经历了跨世纪之旅,领略了古印度文明。后来就开始了乱读书,喜欢上了冯唐,喜欢上蔡澜,喜欢上了林清玄,尤其是《人间至味是清欢》。
年过半百,生活从容,懂的平凡的清欢才使人生更有滋味。现代社会中,难得寻到那一份清欢。当战老师要我们给我自己的书起一个书名是,首先想的的就在这种本书中寻找,而且,我确信自己一定会在这本书中找的自己书的名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