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提到过:人类的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
本能脑,结构简单,可以让人快速做出本能反应;
情绪脑,是大脑中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
理智脑,控制着人类的理性和思考。
前两者共同控制着我们的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等,运行速度极快,至少达11000000次/秒;
而理智脑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并且理智脑运行时非常耗能。
因此,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这是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
又因它们主导着我们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所以下次忍不住打开短视频和游戏时,不要怪自己自控力差了,毕竟这是人类的默认天性。
不过当我们了解了人类的这些天性之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将其为己所用,不被其牵着鼻子走,而是利用它们获取成长。
毕竟,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一个人的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因为单纯地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
了解了人类的天性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游戏和短视频是如何利用人性而设置的。
采铜在《精进3》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现在某些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客观地效果,就是让人沉溺在永无止境的信息流中。
这样的信息流给予人触手可及的快乐和目迷五色的满足,当然也有它的价值。
但如果让它们占据我们全部的闲暇时间,让我们毫无间隙地快乐着,似乎也会把我们搞得很累吧。
那些游戏中的签到奖励、打怪升级、随机奖励,短视频的眼花缭乱、视听冲击,无一不是利用了我们天性中的即时满足。
另外,我们都知道大数据会根据你的喜好,不断推送出你喜欢的内容,这也是一刷就停不下来的原因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