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每天都好忙啊,为什么工作没什么起色。”
“事情太多,我已经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了。”
“天呐,没时间了。”
这可能是大部分人,都会遇到的时间规划困境,以为自己工作努力,殊不知已经掉入了伪工作的陷阱。
每个人都在抱怨最后的结果“时间不够”,总想着如何用极少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妄想着提高效率。可很少去想,为什么会导致“时间不够”这样的结果,以及这样提高效率的意义在哪里。
在《见识》中,吴军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一个人的效率是很难提高的,有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了,而不是挤压时间把所有的事情凑合做完。”
在《少做一点不会死》这本书里,也提到了类似的回答,“我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更多的事吗?问题在于,持续的提高产能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最佳结果,做一大堆事并不意味着你做的事情都有意义......做更多的事情,意味着你可能做了无关紧要的琐事。这会把你弄得疲惫不堪,你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要想打破困境,不做伪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白:
❤️第一,要明白什么是值得做的,剔除工作生活中看起来非做不可但其实并不重要的事情;
❤️第二,不要在意自己做了多少事情,而要关注自己做的事情产生了多大的效果,数量不能说明问题,质量才可以,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结果导向”;
❤️第三,了解10000小时定律的适用边界。
长时间的低水平重复、长期的失败循环、故步自封小圈子里专研以及不懂运用积累效应,就算达到了10000小时的练习,都是无效的伪工作。
❤️第四,要学会用三板斧破困境。
(1)一板斧:确立“愿景—目标—道路”
(2)二板斧: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有一次,在听学前教育的一个讲座,在某园长介绍完,在自己的教育理念下衍生的课程体系后,我的一位大学老师做了总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了一个“鸵鸟理论”,“xx园长就像是一个鸵鸟,遇到反对的声音,她就把自己的头埋到沙子里,装作没看见。”听到这里我心里一惊,这是在批评这位园长吗?
他接着又说道,“于是,反对的声音就在鸵鸟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了两巴掌后走了,这时候鸵鸟把头从沙子里拿出来,看看自己的火辣辣的屁股,就开始思考,他们为什么要打我?这巴掌打的有没有道理?如果有,我该怎么改进?”
“我们做教育的,尤其是在革新的时候,经常会各路的专家学者来指指点点,如果别人说什么,你就改什么,缺乏自己的想法见解,最后可能什么也做不出来。这时候就要像鸵鸟一样,把头伸进土里,装作什么也没看见,坚持做自己。而当人走之后,我们若想进步,就要去反思,别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这上面这一席话,其实和二板斧一样,都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思”,就算是初看不合理的批评,也需要再三思量。
༄首先学会换位思考;
༄其次站在“是否我错了,他对的”以及“是否自己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的角度再次思考;
༄最后,找出他说这话的合理性,也就是产生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一旦找到原因,不仅理解了问题,也会提升对人性的理解。
(3)三板斧:凡事做记录,吸取以往教训。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实际上,我也经常陷入到“伪工作”的状态中去,有时是“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着伪工作”,有时则是“不愿意面对困难,而选择简单重复的伪工作”。
对此,“反思”很重要,记录下来存档便于防止以后的再犯就更重要了。
❤️想要去“伪”成“真”,就每天抽出时间,想想这几个问题吧。
“我是谁?”——认清现实的自己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规划理想中的自己
“为此我一定要做什么?”——搭建现实自己到理想自己的桥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