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或者亲口说过这样的话:
经济不好,要好好学习才能赚到钱;
阶层固化,更要好好学习才能突破阶层;
AI崛起,不好好学习就要被替代了;
...
01
未来想要做什么,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出来
一直以来,中国孩子的前半生都被学习和考试占据绝大部分时间。
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也不知道学习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完全没有目标感。
我们甚至不被鼓励去思考,父母老师会对我们说:考上大学就好了,毕业就好了,拿到高分就好了。
从家庭到学校,到处都在渲染一种,你只管去做,不用想太多的气氛,我们习惯于按照别人的逻辑学习和生活。
在《星空下的对话》一期节目中张朝阳说:
我在中国长大耽误了太多的时间,中国人成长的比较慢,在年龄很大的情况下,也都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我见到一些美国同学,他们在中学或者大学时,就已经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
张朝阳的这番话刺痛了很多年轻人的心。
前几年疫情期间,跟很多年轻人一起工作,私下聊起:
我三十多了还不知道干什么,也不知道要不要结婚,也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喜欢什么样的人,很茫然。
下班了就玩玩游戏,家里躺躺,很少社交,也不看书,就这样一天混过一天,对将来没有想过,想也没有意义。
未来想要干什么?不只是30岁,从18岁到知天命的50岁,恐怕都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出来。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25年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年龄、各方面条件都相近的年轻人。
结果发现,没有目标的27%的年轻人在25年后成为社会最底层;60%目标模糊的年轻人,25年后成为庸碌之辈;
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年轻人,25年后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3%有明确的长期目标的年轻人,25年后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
有没有目标,目标清晰程度,目标是长期还是短期,看似不重要,实则对我们的发展影响巨大。
02
为什么我们穷尽一生都没有找到人生的目的呢?
中国孩子总是被教育要循规蹈矩,从记事开始就要接受填鸭式教育。
大多数孩子过着追求标准答案的一生,从小学到初高中,每一个都是关键阶段,不容出错,从小习惯“按部就班”一生都在追寻“标准答案”。
我们给孩子成长的容错机会并不多,甚至不能容下“小孩生病不用写作业”这样的小事。
毕业后又好像一生都泡在水里,做梦都想着考研、考编、考公上岸。
除了刷题和考试,再没了别的兴趣和爱好,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按照既定程序走下去。
按部就班的要求,让中国孩子过早失去奋斗的动力,消磨了热血,也养成了路径依赖。
这种“被安排的一生”又进一步导致我们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提出当前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四无”现象:
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
“四无”现象的背后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失去了掌控感。
即使自己有意见也不被重视,有想法也不被允许,渐渐地他们就选择了不主动支配自己的生活。
03
怎么才能避免下一代不要陷入 “浪费生命” 的泥潭?
每个人的成长节奏和时机都是不同的,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耐心地培育自己的内在潜力。
当我50岁时,我开始思考我的后半生做点什么,我想成为科普讲师,去传播健康知识,帮助更多人回归健康,但我不擅长公众表达,于是去参加线上演讲和写作课程学习。
坚持每晚写科普文章,已经写了720多篇文章,72万多字,给自己设定目标:今年发表文章50篇,到今天已经发表60篇。
我们不要跟人家比成绩,也不要跟人家比文凭,而是要想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曾说: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分数,而是为了培养孩子找到他自己,并使他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你走过的路,吃过的苦,经历过的时间,都会成为你人生的财富。
这究竟是在浪费时间,还是积攒人生的阅历,决定于你的心如何看待它。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那些杰出人物,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擅长做你自己,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告诉孩子,你根本不必和别人比较,只需要每天比过去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够了。
教育者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孩子找到自己,而不是要跟人比较。
对人生的意义,人人都有不同的定义。
对于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保持独立思考而非随波逐流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不要过早试图缩小孩子们的选择范围,而要反其道而行之,帮助他们扩大可能性。
鼓励让孩子们多创作,无论是写作、画画,还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家长都可以多鼓励孩子主动创作不同版本的图画或故事。
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意味着不以单一目标为追求,并相信孩子们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即使你现在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总有一天会找到的。
借用《猫的报恩》里的一句台词:你应该学着做你自己,面对真实的自我,只要做到这一点,你就什么都不用惧怕。
面对充满无数可能的人生,不妨勇敢一些,总有一片旷野,在前方等着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