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让世人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去拥抱梦幻的天堂。
有一种工作,看似筑路,其实筑梦,献身于国家基建。
有一群同事,与水泥称兄弟,跟野草做朋友,倾吐寂寥。
他们是:华启西藏筑路人。

前言:
2018年8月19日,我(人力资源部培训专员贾兴强)和沈哥(人力资源部招聘培训主管沈明兵)登上了去西藏的大巴,不是去旅行,而是肩负着公司领导的重任:打破部门壁垒,实现项目部与职能部门的无障碍沟通。我们深入昌都地区的芒康与洛隆项目部,体验了职能部门不曾想象过的工地时光。
工作,是肩上的责任
以前,我所见到的和所想象得到的修路,无非是在平坦开阔的地带,开辟一条新路或者改扩建,即便是在青藏高原,也不会把路修在犄角旮旯。可现实是我忽略了西藏的地质特点……

芒康县草地贡村公路,从海拔2719米攀升至海拔3862米,垂直高差超过1000米,大概10座环球中心叠加的高度。一边是高坡,另一边是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悬崖,我们的华启筑路人在这样面朝天空,伸手摘云的环境下,小心翼翼的测量、施工,日积月累,才能将一条崭新的公路建设出来。在上山的路上,我跟沈哥坐在车里,瞪大眼睛,死死抓住把手,这时开车的熊博说“以前跟你们一样坐车都怕,现在习惯了,都敢开车了”。我想,不仅仅是习惯,还有肩上责任,为了做好项目,逼迫去习惯这样的险路,试想谁不愿在百分百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做事呢?但既然来到了这个地方,我想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尽最大努力,最快速度,高质量完成项目,即便是面对深渊与高原,因为这就是工作,这就是责任。

同样的近4000米海拔,同样的悬崖峭壁,还有湍急而冰冷的河流,我们华启筑路人依然奋战在一线,遇山开山,遇河架桥,只为开拓出一条合格的公路,在峡谷山涧绘出一条美丽的线条,完成公司所交代的工作。车子在这样的路上行进着,沈哥叮嘱司机开慢一点,坐在后排的生产经理文东明用亲切的四川话说:“刚来的时候坐车脚趾姆扣的绑紧,现在都习惯了,莫怕”,他心里,应该是跟熊博有着一样的心路历程吧。
华启筑路人,知道危险而习惯危险,明白责任所以无畏前行。无所谓高海拔,无所谓百米悬崖,眼里只有数据的准确性、资料的完整性、信息的及时性和工程进度。
生活,是艰苦中作乐



项目上的生活,比我想象中好一点点,至少办公区域还算现代化,但仅限于项目部。到了工地上,又是另一种情景……


到了工地上,餐食不再像项目部那般丰富,甚至没有新鲜的饭菜,上上图是洛隆项目二工区,因战线较长,往往只有吃泡面或者自热米饭。而住宿条件,大家可以脑补一下学生时代的钢架床,但单个房间的人数绝对超过学校宿舍,这还是设备较完善的情况下。前期,住藏民的牛棚,底层关着牦牛,中间隔一层木板,木板上睡我们的筑路人,空气之浑浊,以及不堪回味的藏餐,让我们的筑路人难以忍受,但从他们轻描淡写的语句和坚毅的眼神,我看到了华启筑路人的积极、乐观和坚韧!

在回程的路上,我们下车摘路边的野葱,这样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吃到新鲜的野葱面,虽比不上面包牛奶,但总有家乡的味道。晚上下班后,项目上的兄弟相约开黑,一起吃鸡,或者遨游在召唤师峡谷,也算是解除一天的困乏。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他们仍然能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情,然而除了这些好像也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他们完全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既然生活就是这样,何不享受它呢?本身快乐并不是件难事,苦中求乐,是真的难忘的快乐。
理想,是不断地前进

也许有人认为,干这一行就该吃这份苦,但说这句话的人是否真的尝过这样的苦呢!大家不过都是在为着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愿意扫除一切障碍,直面各种困难。就像这家藏民,把房子建在山顶,也许拥抱天空,一眼万里,以养牦牛为生,以晒太阳为乐就是他们的理想,我想很多人都期望过这样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可他们回家首先要走19公里山路……
我们待的时间不长,却真实体验到华启筑路人的不易,是远超过川内项目的艰辛,我相信这是众多西藏项目的缩影。联想到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想我没有理由懈怠,更应该积极认真的对待我的工作。我相信华启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19公里的山路以前是土路,不知道他们走了多久,但很快就会变成水泥路,拥抱天空的理想变得更加容易实现,我想如果我们足够的勤奋,属于我们自己的19公里路也会越来越平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