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孤独六讲》】Day3
人是一种社会属性的物种,从众心理就是最明显的标志。
因此,当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走的时候,逆流而行,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啊!
确实,如果一个人在一群疯子中间,被认为是疯子的不是那群人,而是那个最清醒的人!
所以,这个勇气在于面对所有人的质疑、嘲笑、鄙夷,
这种人共有的特质,就是孤独!
蒋勋先生称之为革命者,而革命者注定以孤独作为注脚,因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世俗冲突,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的逆行者。
他说:“我们可以看到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因为唯有孤独感会让人相信乌托邦。”
屈原毕生都在追求“道德乌托邦”的精神信仰。相信自己能完成圣哲的伟大功业,辅佐君王建立一个合乎道德法律的“乌托邦”。
但他的理想注定是孤独的,和后世的大多数革命者一样,最终的结局是走向绝对的孤独,因为当他们决定自我毁灭或者走上刑场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和天地之一切都没有关联了”。
“伏清白以死直”,“虽九死尤未悔”,对于彼时的屈原而言,他守着楚国的漫漫长夜。等不到自己深爱国家的日出,这是生命最后的荒凉。
这个荒凉成为了屈原内心绝对的孤独,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此时看来并不豪迈,相反有一种悲怆的荒凉与孤独。
如今,我们对屈原的喜爱和缅怀,在某种层面来说,正是出于我们身体中孤独基因之间的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