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1、骨骼在成年之后就不再生长了吗?
2、骨质疏松必然会导致骨折吗?
3、提高骨密度就一定会降低骨折的风险吗?
提起骨质疏松,我想您一定会脑补这样的画面:
年轻人骨骼强壮,骨质结实紧密,进入中老年,骨质开始慢慢变糟变脆,到了七老八十,骨头就慢慢变成蜂窝状,然后,走路不小心摔个跤,一一“咔!”一一骨折了!
想想就可怕, 所以赶紧测骨密度,吃钙片,吃提高骨密度的药,想像着把骨头的材质补密实了,强度提高了,就可以“腰不酸了,腿不疼了,就不会发生骨折了”……
听起来很有逻辑性,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补钙、提高骨密度,就一定会让骨骼强壮如初吗?
今儿咱聊聊骨质疏松的那点事儿。
人一生中骨骼在不断重建
在我们平时的认知里,很多人会以为成年以后,骨骼就不再生长,只在原有条件下一点点退化衰老,骨头变脆,身材变矮。
然而事实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进程中,骨骼都在不断重建。
科学家们发现了三种重建骨骼的细胞:
破骨细胞:负责溶解旧骨以产生小的凹陷,为重建做准备,类似于拆除老旧废弃房屋。
成骨细胞:在这些凹陷处注入蛋白类物质,然后利用钙质和其他矿物质,使这些蛋白质硬化,相当于施工队。
骨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协调骨骼重建过程,相当于建设指挥部。
通过这样的骨破坏和骨形成,成年人大约每十年完成一次全身骨骼的更新改造。
骨骼的健康与否,就依赖于如何维持骨形成和骨破坏间的动态平衡。
进入老年以后,骨质的破坏大于形成,重建后的骨骼强度和弹性也相应降低。
骨密度提高了就不发生骨折吗?
每个人的骨质密度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这是老化的特征。
服用药物可以提高骨密度,但不一定能降低发生骨折的危险。
为什么?
骨骼大部分由皮质骨组成,就是外面那坚硬而致密的表层,在骨骼内层的结构,叫作骨小梁,在里面形成立体支架,起到支撑作用。
骨小梁的分支构造与外层的皮质骨相比,表面积要大很多,代谢活动也比较快。
通过服药形成的新骨质,主要作用在皮质骨,它提高了骨质密度,却不一定能提高骨骼的稳定程度。
我们服药、补钙,只是在为骨骼提供原材料,在为建造房子提供砖瓦水泥,却没有做好骨代谢的调节,没人懂得怎么盖房子,所以效果可想而知。
另外,引发骨折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吸烟、大量饮酒、肥胖、家族史、服用某些药物......骨质疏松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
运动和营养决定骨骼健康
前面提到,骨骼一生中都在不断重建,具有生长机能的骨骼,需要我们为它提供一个好的生长条件。
有研究显示,年轻时有运动习惯者,年老时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就大大降低。
美国有一项研究,对近1万名65岁以上的妇女,进行长达7年的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凡每周花两小时及以上锻炼身体的人,髋骨骨折的几率比不运动的人低36%。
做什么运动?
有氧运动:健步走、跑步、骑行、游泳......增加身体的协调性。
无氧运动:俯卧撑、引体向上、靠墙静蹲、五点支撑......增加肌肉含量,更好地保护骨骼。
柔韧性运动:比如瑜伽,各种的拉伸,让身体更灵活,屈伸自由,不容易发生跌倒。
营养方面,摄入足量的钙,维生素D,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尽量选择食物补充,牛奶、豆浆、杂粮、蔬菜水果,多晒太阳,不吸烟,不大量饮酒。
当我们一步步走向年老,面对身体问题时,多关注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而不是总执着于检查单上的数值,把健康寄托给那些大大小小的药片和保健品。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