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炜-文学体验30讲
阅读帮助我们在“孤独着 痛苦着 感受着 生活着”的历程中,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对抗世界,并最终与之和谐舒适相处。
点击蓝色字体或复制链接,跳转至“孤独着 痛苦着 感受着 生活着”-阅读中的其他前序文章。
https://www.jianshu.com/p/ab93955c8a4c
https://www.jianshu.com/p/cce959853488
丧失之痛
成长
《奇想之年》狄迪恩
《生命的层级》朱利安·巴恩斯
死亡,的确可以成为作家的好素材,但这个素材对于还活着的人来说,还是太残酷了。
死亡,最大的影响在于未亡人的哀恸。一旦失去一个人,你就失去一个语境,你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就消失了。在哀悼亡者,也在哀悼自己。你还没有死,但你的一部分已经死去了,你也会慢慢地全部死去,所以很难劝说一个人走出他的悲恸。对此,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给出的建议,他说,假想你的内心是一个方形容器,里面有一个按钮,还有一个球在滚动,只要这个球碰到那个按钮,你就会痛苦。一开始这个球很大,几乎占满容器,总是会碰到按钮,但慢慢这个球变小,小了一点儿,碰到的几率就小了,痛苦的时间渐渐缩短。球慢慢缩小,在你内心滚动的地方大了,它越来越少的触碰你那个疼痛按钮。心理学家说,这是处理内心痛苦的办法,看那个球慢慢变小。因此这种失亲的痛,只能依靠时间,靠自己好起来。
幸运地说,人生到现在都还是挺平平常常,波澜不惊。虽然这次身处新冠疫情的中心-武汉,但到目前为止,也还都一切平安。然而,2020年这个春天,还是密集性地听到看到的很多丧失之痛。这些突然失去亲人的家庭是否能承受得了,是否能恢复起来。这场疫情之后的各种影响,经济、政治影响以及对每个个人的心理影响,都会是巨大持久的。有时候,我也常常假设,如果不久的未来,我也要面对这样失亲的痛苦,我该怎么办?该如何接受现实,又该如何走出去?有人说,我们从一出生落地,其实就在奔向死亡。在整个人生历程中,我们学习各种“生”和“活”的知识和技能,却独独缺了“死”和“亡”的学习了解。这场疫情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死亡教育。
死亡
《伊凡·伊里奇之死》列夫·托尔斯泰
《最好的告别》阿图·葛文德
让死者有尊严,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意味着别给大家添太多麻烦,因为我们不敢直面残酷的死亡过程,我们要获得一点儿掌控感。
对人类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具有整体感,有开头,有过程,也就一定有结尾。过程中出现的某些闪光时刻,是这个故事中最美丽动人的部分,即便这些时刻当时是令人痛苦的。如果能这样想,可能对于最后的告别,无论是将亡之人,还是继续活的人,都会好过一点。
对于已经走在通往天堂之路上的人和家庭来说,自主和善终是家庭所有成员要考量并形成共识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应该不仅仅是医学对于我们的作用,也是我们彼此对彼此的关照。
身体
《垂死的肉身》《凡人》 菲利普·罗斯
身体所包含的人生故事,和头脑一样多。
时值“五四青年节”,于是“青春"与“垂老”这对词又同时出现了。我们这一代80后也即将步入人生的第4个十年,到底我们是算”前浪“还是”后浪“呢,有的时候真说不清楚。无论未来是因为正常的衰老而垂死,还是因为重病而垂死,垂死都是最后结局前必经的。所以赶紧去做心理建设,让自己能坦然奔四,而后再愉悦知天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