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自号“稼轩”。“稼轩”何解?“稼”指庄稼,农事,“轩”指低矮的小房子。从这个词可以看出,辛弃疾早有归隐之心,奈何实现国家统一的宏愿还未实现。他自号“稼轩”并非是故作姿态附庸风雅。从23岁南归到68岁去世,辛弃疾曾三次遭到罢官,闲居江西上饶和铅山达二十余年之久。
所以对于农村生活,辛弃疾是非常了解的。在江西农村闲居期间,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村和农民生活的淳朴与美好,写下了许多气息浓郁的乡村田园词。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清平乐》就是辛弃疾一首充满田园风格的代表词作。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由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因此辛弃疾的北伐政策一直遭受朝廷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从四十三岁起,他就未再得到朝廷任用,隐居江西农村。在隐居乡村期间,他十分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的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词好在哪里呢?好在布满字里行间的“和谐”气息。
清平乐 辛弃疾 (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第一“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是社会安稳国家富强的基石,这首词作就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和谐的家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对老夫妻。他们在做什么呢?在聊天,是互相“媚好”似的聊天,既让对方开心,又为对方的开心而开心。加上吴地方言特有的吴侬软语,其中的和谐与欢乐,满足与幸福,连千年后的我们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
第二“人们各得其乐”。词的下阙写老夫妻的孩子们各忙各得,一片和谐。大儿子正锄豆溪东,二儿子正在织鸡笼,最小的也是最可爱的三儿子正躲在溪边剥莲蓬吃。真是壮者各忙其事,少自寻其乐。老的,壮的,少的,都在过着他们自己年龄段该有的快乐生活,他们都在尽情的体味尽情享受他们生各自生活中的乐趣,自然而和谐,满足而快乐。
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家人临溪而居,门外是如茵的青草。虽然他们居住的只是低矮的茅草屋,却丝毫没有给人寒酸穷困之感。相反的,也正是因为是一座茅屋,而且茅屋低小,所以茅屋才能够和周围的青草,小溪以及溪水中的花朵,岸上的豆苗融为一体,和谐唯美,相映成趣。他们的生活一如门前流过的小溪那样,自然恬静温暖动人。
这样的村居生活,这样的和谐场面,是辛弃疾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中,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而且这种生活不仅是辛弃疾向往的,也是当今社会令我们很多人都向往的。岁月静好,不负时光,这样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可以穿越千年而不觉陈旧,时读时新。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