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层:形成有效的思维框架
思维框架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每天我们在践行着自己习惯的思考方式和路径。比如选择地铁出行的最佳线路,即使同样出发地和目的地的人可能也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差异就是思维框架差异的反馈。
对问题的定义,对方法的选择,经验判断等的不同,都会影响结果。每个人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和使用自己的思维框架。如果从结果来判断,并非所有的思维框架都是有效的。
思维框架有很多,可以发散收敛,可以联想迁移等等。如果把产品能力的学习看做工程问题,而解开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的思维框架。
1. 准确定义问题
这里的问题就是目的,要拆分目的的不同属性。比如选择最佳线路,对于行动不便的人来说,少换乘就是好的;对于不赶时间的大妈来说,人少有座位的路线就是好的。当然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真实的产品工作中要考虑的问题和目的有很多维度属性,不要为求快而忽视了对问题的深入剖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分解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鱼骨图,思维导图,对比矩阵等等都可以找到。
2. 识别关键要素
通常问题都是复杂和关联性的,拆分开有很多细节。这就需要识别关键要素,通常采用“20/80原则”。使用这个方法需要有一定量的数据统计,来做量化的排序。往往有些时候,问题是新的,缺乏现有的数据。没关系,不能定量就用定性的方式,创建简易的矩阵权重来定性赋值。总之,要灵活变通地使用方法。
3. 制定有限变量的执行策略
确定关键因素之后,就要制定具体的执行策略,这里的方法就更多了。有一点需要关注,就是“控制变量和标准”。因为,我们要给自己的思维过程提供一个反馈机制,这样才能获得提升。如果变量太多,那么反馈就难以有效。我们研究问题不常用“控制变量法”么?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考虑操作步骤的优先级,这会影响执行效率。拿盖房子做比方,一层一层盖肯定不是最优选择。通常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先立好,然后外墙,再处理装修内饰。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主题框架利好,后续细碎工作可以并行推进效率高;二是降低了后续执行方向出错的概率。
4. 优化反馈链路
所谓“温故而知新”,根据整个框架过程和执行结果的映射关系(y=f(x)),可以整个思维提升链条和执行过程的关系。分析它们,可以帮助提升思维能力和执行方法的选择,这是真正形成有效经验的过程所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