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拖延,明明早就想要开始,可是最终还是到了最后期限才开始动手;总是设立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可是最终还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总是想做到更好,可一到动起手来就困难重重,最后只能草草完成交差;总是最后一刻才出门,稍微出现点临时状况就会迟到,自己总是鄙视自己,可还是于事无补。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上述的困扰,希望我以下的一点思考能够对您有所启发。
为啥想做的事就是不去行动,理智对身体的控制为何总是以失败告终,我们所缺少的动力到底在哪里?
根据《自驱型成长》一书中,内在动力的来源有以下:
成长型的心态
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处于最佳水平的多巴胺
心流体验
成长型心态是指不会因为某个事件而给自己定性,相信自己还会改变。
自主感是我们的基本需求,我们需要出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迫。
胜任感是指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而不是超出能力范围。
归属感是我们从团队和他人身上得到的力量支持。
多巴胺是我们大脑的奖励机制,它会使大脑更加活跃。当我们看到或者预感到令人愉快的事情要发生时,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就会增加。
心流体验是我们在无压力的情况下沉浸在当下任务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的体验,同时也会带来内心极大的满足感。
因此,要想提升自己的内在动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拥有成长型心态
把事情的成败归因于努力,而不是自身能力。比如考试没考好,其实只是代表当时的状态和水平,通过分析错题,找到错题背后的错因,调整考试心态,相信自己还可以考得更好。
这也是一种就事论事的心态。某一件事没做好,只是由于当时的情境使然。我们可以做的是总结下一次遇到类似事件时如何可以做的更好。
2.培养自主感
培养一个习惯之前,一定要清楚为什么要培养这个习惯。比如,我一直很羡慕别人长期早起,于是自己也想早起,可是总是失败,坚持几天就放弃了。
其实,早起不是目的,早起之后要做什么事情才是关键。吸引我的不是早起,而是早起多出来的可以做重要事情的时间。
早晨注意力和意志力都处于高峰,容易去做我们平时觉得稍微有些难度的事情,比如阅读或者写作等。
3.培养胜任感
之前早起总是想一步到位,想要五点或者四点起床,但是我平时一般都是七点自然醒,猛然少睡2-3个小时,身体会爆发情绪来进行抗议,伤害更大。
其实,只要比平时早起一点点,就是进步,然后重复利用早起的一点点时间也会有收获。
我之前对少于半小时的时间都看不上,觉得太短了,就像口袋里的零钱一样,没什么价值。其实,早起做重要的事更是一种习惯。
即使早起五分钟,也是进步,即使只看一页书,只写100字,也是进步,也要对自己进行肯定,胜任感就是在这样的小的进步和自信中积累起来的。
4.寻找归属感
归属感是我们对外链接的基本需求。我们需要被他人看见,被关注,被支持,被理解。
所以,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找一群伙伴共同去做,就会省力很多。同伴一方面会给我们的行动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我们想要偷懒或者不想坚持的时候也会给我们适当是压力去继续坚持。
就像是孩子培养一门爱好一样,首先得是孩子自己感兴趣,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而不是大人给孩子选好。
其次,在刚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多看到孩子进步的点。总是抓着错误不放,孩子有可能自我定义为我不是这块料。通过积累小进步,孩子会越学越喜欢学。
即便如此,孩子也会有新鲜感过去,觉得累,枯燥,不愿意再坚持的时候。此时,就需要家长从旁鼓励引导,让孩子相信,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会一直陪着他,给他加油鼓劲,陪伴孩子度过偶尔难熬的时刻。
5.主动调节多巴胺
主动奖赏自己。当有一点小进步时就给自己买个小礼物或吃点自己平时不允许自己吃的零食,奶茶,火锅一类。
当自己坚持累了,想想坚持之后的小奖励,会不会就来劲了呢。
6.创造心流体验
有时我们做一件事情是因为“上瘾”,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完全没有感到劳累与疲倦,就是喜欢,愿意去做,这就是心流体验。
结语
要实现自我驱动,增强内在动力还有很多其他方面。比如,内心首先要接纳自己目前的现状,同时也坚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慢慢变得更好,不内耗。其次,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也会为我们提供改变的动力,补充心理能量。然后,在行动方面,明确的目标,明晰的步骤,微习惯开始都是十分必要的。
当我们不再简单地通过表扬和惩罚,而是内在动力十足,那么改变也就自然发生了。
网友评论